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
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
8月13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8月14日,当地国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上将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
8月14日,即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二天上午,双方陆军还未大规模发生战斗,两军都没有想到在这一天,占据战场主角的是空军。
按照日方拟定的作战方案,日本海军航空兵的任务,是在开战第一天对中国空军进行大规模急袭,力争取得先发制人的效果。
十三日午夜,长谷川清对他指挥的海军航空兵下达了十四日清晨倾巢而出的作战命令:
第二航空队空袭南京、广德、杭州机场;第一联合航空队的鹿屋航空队空袭南昌机场;第八、第十战队和第一水雷战队空袭上海虹桥机场;第一航空队以及木更津航空队作为预备队待命。
十四日黎明时分,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面上移动着一股巨大的低压气流,天空风雨交加,风速达到每秒二十二米。
由于气象条件恶劣,凌晨五时三十分,长谷川清下令:等待天气好转后升空作战。
尽管日方已经得知,中国空军将大部分作战飞机紧急调向了东南沿海地区,至少在淞沪这一局部空域里,中日两军的空军力量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但日军还是没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
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空军机型老旧,数量有限,舍不得拿出来血拼。
而且,中国空军的飞行员作战经验不足,没有胆量与日军真枪实弹地作战,只要用急袭的手段把中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击毁在东南沿海几个机场的停机库里或者跑道上,中国空军就基本上等于被消灭了。
但是,这一次日本人错了。
十三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与中国军队第八十八师小规模的冲突发。
下午二时,中国空军前敌总指挥周至柔下达了第一号空军作战命令,要求部队在十四日黄昏前做好出动的一切准备。
十四日晨七时,杭州笕桥机场,中国空军第三十五独立队的五架寇蒂斯bt-32型轰炸机起飞了。
风急雨猛,云高三百米,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日军在等待天气好转,中国空军却果决地升空了。
五架轰炸机成楔形队形,以一千五百米的高度,冒着日军密集的地面高射炮火,直扑公大纱厂的日军阵地和军械库,命中目标后全部安全返航,部分飞机机身上弹孔密布。
八时四十分,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桐岗率领二十一架诺斯罗普-2e轻型轰炸机,携带十四枚二百五十公斤炸弹、七十枚五十公斤炸弹自广德机场起飞,兵分两路轰炸日军的公大机场、汇山码头以及吴淞口海面上的日军军舰。
轰炸机场和码头的飞机在八百米投弹,全部命中目标。轰炸吴淞口日军军舰的轰炸机,由于能见度很差,投弹后效果不详,但是被轰炸的日舰已经开始向长江入海口逃窜。
返航时,二十一架轰炸机有六架因天气恶劣迫降其他机场,两个小时后全部归队。
九时二十分,第五大队大队长丁纪徐驾驶霍克式驱逐机,携带五百磅炸弹一枚,自扬州机场起飞,沿着长江寻找日舰。
在南通附近江面发现日军驱逐舰一艘,俯冲投弹后,日舰舰尾中弹,随即沉没。
长谷川清没有想到中国空军能够不顾恶劣气象条件抢先下手了。
当停泊在吴淞口外的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受到攻击时,他决定不顾天气是否转好命令航空兵立即出击。
午后,在新一轮的轰炸中,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大队以及三十五队的飞机,先后轰炸了上海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日军基地公大机场、汇山码头等地。
日军显然加强了防空火力,第五大队被击落一架驱逐机,击伤两架;第二大队的轰炸机被击伤两架。
日军海军陆战队在大规模轰炸中伤亡惨重,因此不断呼叫空军请求援助。
但是,第三舰队的空战飞机多是舰载飞机,由于风浪太大,舰载飞机无法在军舰上安全起降。
长谷川清只好命令驻守台北的鹿屋航空队升空,拦截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摧毁上海周边中国空军的主要机场。
笕桥机场是中国航空学校所在地,也是中国空军在淞沪作战的主要基地,于是成为日军鹿屋航空队发动袭击的首选目标。(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