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华山之役发生在日月神教夺得《葵花宝典》的五年之后,结局出人意料的惨烈,十大长老落入陷阱,尽数被饿死在华山思过崖的山洞里,直到大约六十年之后,他们的尸骸才重见天日。
第二次华山之役与第一次一样,影响了江湖格局,都是被记入了武林史的大事。当时的着史者是正教人士,因此在他笔下,这个残酷的阴谋被描写成正义力量智取邪恶力量的伟大胜利。
或许要等到几十或者几百年之后,当所谓的正邪之争已经烟消云散,后人再来翻看这些文字,就会触目惊心,并且感到疑惑不解:究竟有没有正邪之分?魔教滥杀无辜,但那些自喻代表正义的正教人士同样也在杀人如麻;魔教阴险狡诈,但正教人士为了达到目的也会不择手段。
两者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魔教自喻是恶人,当然就该做恶事;正教则自喻为伟人,即使做恶事也为实现世界大同、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光明的世界里,等等等等。总而言之,为了高尚的目标做卑鄙的事情、牺牲掉弱者的利益,这都是逼不得已的,是理直气壮的,充满烈士般悲壮的煸情情怀。
因为觉得自己是高尚的,因为觉得自己天然地代表着正义,正教人士并不惮于做一些有违江湖道义,甚至灭绝人性的事情。比如五岳剑派挖陷阱将人活活闷死,比如华山气宗将同门剑宗赶尽杀绝,比如嵩山派将刘正风屠灭满门,比如华山派、衡山派、泰山派纵容嵩山派当众屠杀刘正风家人,受害者包括幼|女幼童,再比如少林、武当要在恒山埋炸弹,以抹去一个山头的代价拼掉魔教主力。
正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在这样的江湖里,在这样的世界里,像风清扬、令狐冲、莫大、宁中则这样的人只能是被骗被利用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结局只能是遁世逃避,或者一死了之。生于理想,追尾坚硬的现实。
第二次华山之役的完胜是有偶然性的。五岳剑派的陷阱其实并不高明,浑身都是破绽,而十大长老竟然因此落入彀中,这只能说,五岳剑派的运气太好了。
赠送这好运气是日月神教,倘若不是日月神教内部对第二次华山之役意见有分歧,或者十大长老一上华山就大开杀戒,那么五岳剑派根本来不及施展阴谋。
何以见得“日月神教内部对第二次华山之役意见有分歧”?
证据在《笑傲江湖》第八章中,令狐冲无意间进入十大长老毙命的那个山洞,山洞里散落着十具尸骸,十大长老生前所用的兵刃,还有十数柄五岳剑派的长剑。
这个场景说明当初参与第二次华山之役的日月神教教徒只有十大长老。因为从十大长老被困到饿死,起码有十天间隔。倘若当时另有日月神教的人在场,他们应该有两种举动:
一、是共同被困在思过崖饿死,但是这样一来令狐冲发现的尸骸就该不止十具;
二、是杀出华山去搬救兵,五岳剑派在第一次华山之役中已经大伤元气,以日月神教的江湖势力,聚集好手发起二次进攻,解救十大长老,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黑木崖上的高手也许来不及赶到,但只要调集关洛附近的妖魔鬼怪,就足够五岳剑派喝一壶的,具体可参考《笑傲江湖》中五霸岗群豪聚会与围攻少林一役。
即使当时功亏一篑,来不及解救十大长老,可是黑木崖得知五岳剑派以如此卑鄙的手段取胜,岂会善罢干休?肯定会有连绵不断的报复性攻击,首恶华山派估计很难再有宁日。但是这种报复性攻击并没有发生,可见黑木崖并不了解第二次华山之役的细节。
当然还有第三种猜测,就是说当时华山上除十大长老之外的日月神教教徒都被五岳剑派杀死在华山上,因此导致思过崖山洞中只有十具尸骸,同时黑木崖又不知道战役的细节。
不过这个猜测很难成立,即使当时真有直接死于五岳剑派剑下的日月神教教徒,估计也只是十大长老的随从等战斗力低下的后勤人员,不可能是日月神教的正规军。如果十大长老像《笑傲江湖》中贾布上恒山那样是带着大队人马上华山来的,他们深入险境,不可能轻易与手下分离,更何况当时敌人邀请他们进入一个黑黝黝的山洞,也不知道有没有埋伏,他们怎么可能会孤身入洞冒险呢?肯定是带着部下一起入洞。
对于五岳剑派而言,当时最有利的方式自然是引诱全部魔教教徒都进入山洞,然后一封了事,反正那个洞足够宽敞。何必再动刀动枪,增加己方死伤呢?
所以当时日月神教应该是有多少人上山,就有多少人进洞,然后就有多少人被饿死。令狐冲只发现了十大长老的尸骸,就说明上山的只有十大长老。
这就显得很诡异了。派出十大长老这种级别的特种部队,说明日月神教高层对于此役是极为重视的,但是倘若极为重视,又怎么会让十大长老裸奔上华山做孤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