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1 / 2)

惊涛拂云录 扶兰 1685 字 4个月前

小夜分在谢太后极为宠爱的江才人院中。

初次见到江才人时,小夜吃惊又迷惑。美人如云的后宫中,江才人算不上明艳绝世,也不算太年轻,或许有二十五、六了吧?白净纤巧,是那种常见的苏杭姑娘。小夜一路上见到了不少这样的姑娘。可是江才人的轻颦浅笑,流动变幻得就如那滟滟的水波,不容逼视,连小夜都为之目眩,舍不得移开视线。

江才人也不无讶异地打量着小夜。

小夜分到她院中,是因为她们都是专门侍奉太后的宫人。她见过那幅晨露牡丹,原以为绣者会是言笑晏晏、周身都洋溢着光彩的模样。她没料到小夜整个人似蒙了一层看不见的尘土似的,晦暗而无生气,仿佛被剪下枝头的花朵。很难将眼前这个小夜同那幅生意盎然的牡丹联系在一起。

只是因为思念故土和亲人吗?小夜的身上有一种深沉的、无望的悲哀,一种近乎绝望的执着。

就像是七年前初入宫时的江才人。

江才人不由得轻轻抚了一下小夜的鬓发,觉得小夜因她的这个动作而全身一紧。曾经有人这样做过吗?自己无意间唤起了她的记忆。江才人几乎可以肯定小夜深藏着一个怎样的悲哀的秘密。

可怜的孩子,你可知道,好梦由来最易醒,多情自古空遗恨?

江才人在心中苦笑,暗暗地叹息。七年后小夜会像自己一样戴着温和宁静的面具麻木地活着吗?

小夜在好奇地打量着一旁那巨大的书房。

江才人轻声道:“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教你读书、写字、画画。我这儿是官家从不会来的地方。如果没有消磨时间的东西,日子是很难过的。而且学些书画对你的绣艺也大有好处。”

她靠着那巨大的书房维持自己日复一日的生命。宫人来了又去了,她们无法安于这儿浸透的萧索与冷清。江才人也习惯了。可是她很想留下小夜。小夜的眼里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温柔与理解,这是她脸上的晦暗所不能抹去的东西。

小夜看着她。江才人是这样洒脱大方,又是这样孤独与寂寞。小夜熟悉这种宁静沉寂后的寂寞。江才人刻意变幻的笑容只为了掩饰这寂寞,就像她在最空虚的时候显得最勤奋一样。她不知道自己眼里已经流露出由衷的同情。江才人轻轻地笑起来。是谁有这个福份得到小夜纯真温柔的心?

深宫似海,小夜在锦绣丛中夜夜梦见的是故乡那条简陋的小巷,她会在梦中再次坐到窗下的绣架前,听母亲的絮絮叨叨,妹妹不满的嘟哝;弟弟和父亲回家来,带给她画样;小黄猫在暖洋洋的阳光下仰天躺着,满足地搔着自己的小肚皮,连飞过头顶的蝴蝶也懒得去抓。小夜常常在听见马蹄声、奔去开门的那一刹那醒来。再闭上眼,便已无眠,只有在黑暗中回忆那个月明之夜的每一个细节,反覆咀嚼,直到天亮时才能勉强再睡一会。

江才人决定明年送给太后的寿礼中,应当有一幅百鸟朝凤的绣幅。她不能不注意到小夜眼底的阴影。她要给小夜找到一个方法排遣她的满怀愁绪,否则,小夜捱不过几年。

她教小夜绘工笔花鸟,带她到御苑看要绣的九十九种鸟儿。小夜感激地看着她,却总是郁郁寡欢,勉强地笑一笑。阴雨的日子,她们在书房度过。小夜慢慢知道了襄阳。她很小心地掩饰自己,但提到襄阳时她的眼里会突然闪耀出两朵小小的火花。江才人在心中叹息,有意无意地告诉她更多有关襄阳的事情。那是汉水中游的重镇,是江南的门户。江才人铺开地图,告诉她如何看地图,如何找到襄阳城。小夜将手指按在“襄阳”两个字上,微微地笑起来。江才人也微笑,心中疑惑着小夜究竟有没有觉察到自己已识破了她的秘密。也许她完全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中,才变得反常的迟钝。

小夜抬起头,触到江才人的目光,倏地脸上飞红,仿佛被当场抓住的小偷。江才人这才看到小夜的美丽。她的美丽不是为别人而显现的。只有襄阳城中的那个人才能让小夜在一瞬间蜕去阴暗的尘色,似突然跳出匣中的夜光之珠一样光彩夺目。

小夜又低下头去,开始寻找池州。江才人看出什么了吗?为什么会有那样似笑非笑、又有些哀怨的眼神?

为了要给太后一个小小的惊奇,小夜的绣艺暂时不能让太后看见,交给她的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活。冬季的长夜里,她绣了几十幅不同的手绢。江才人时常要去太后处侍宴。近来太后宠溺一个同姓谢的琴师,江才人不能不事先写好有关这七弦古琴种种妙处韵事的诗词,悄悄地让太后过目,选取一些记下来,在欢宴时念出,然后妃嫔宫人齐齐赞颂太后的诗才敏捷。这时江才人便在阴暗处微笑。她的生命活在别人的面具下。

小夜幸而不需要过这种日子,江才人心想。

小夜在书房中流连。这是一个她不了解而感到敬畏的世界。据说池州李家有一幢很大的藏书楼。如果有一天,她真的能回到李应玄身边,长相厮伴,他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失望?小夜不无沮丧地想着。她的灵性,只在那绣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