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陆凡行踪(1 / 2)

戾太子 上山打老虎 1340 字 2022-12-11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捐田安置流民的事情完结之后,在王太傅蒙伯如的策划下,以及顾语风的刻意引导下,会稽结文社首先发起了颂扬吴王这一德政的比文作赋的运动,很快便将吴王的声名传遍了整个吴国。

有些人为了扬名,甚至直接在乡野民间吟唱起自己所作的赋文歌谣,更是助长了吴王杨毅名声在民间的传扬。

对于郡中形成的这股风潮,两郡的士大夫与富贾们也并不排斥,原因很简单,这些赋文在颂赞吴王的同时,也是在颂赞他们——没有士大夫们的建议策论和倾力协助,吴王又怎么会采用这样的德政?没有富族商贾们竭力配合,吴王这一德政怎么能发挥作用呢?

尽管他们有的贪腐成性,甚至有时候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一切,但是谁会不希望自己美名传扬天下呢?

这一股风潮传着传着,渐渐出现了一些文人在作辞赋颂扬吴王之德的时候,悄悄地加上了某些人的名字,据其中一名作者醉酒后所说,乃是那人给了自己一千钱,让自己把他名字隐晦地加进去的。

消息一经传开,这种便如同细菌一般,以极快的速度在吴国境内形成了潮流,那些富贾商人们甚至还有许多士大夫都纷纷出资请这些文人在他们的赋文中加上自己的名字。

许多知名的文人也开始暗地里明码标价,出卖自己文章中的“署名权”,虽然他们“不屑钱财富贵”,但区区加一个名字而已,又不须影响文赋质量,谁会介意自己多出来个几百上千钱呢?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潮流渐渐扩散,“捐田策”的热度渐渐消退,几乎每个世家大族都有人上了“陪颂名单”,这种做法带来的收益骤然锐减,这些富人们不愿意再在这个上面花多少钱,文人们也不再愿意做出为了几十钱而刻意加名字的跌份儿的事情。

但是他们却从中尝到了甜头,这比起他们过去常常写的赞颂山水景观的文赋收益要大得多了,不少人甚至有些期待起吴王下一次德政来了。

这一次小小的宣传试验,结果让杨毅非常满意,也让他总结出了许多对于宣传工作的经验,只要继续坚持这样的宣传政策,一定能够像邵言告诉他的那样,深得吴国人心。

杨毅相信,只要遵照邵言给他制定的策略,即便最后自己所图还是失败,他也有足以自保的资本了。

在“捐田策”结束两个月后,内史令梁奉终于在万众期待之下,终于将他人建议的“招标”修路政策上奏给了吴王杨毅。

其实梁奉这封奏疏早已拟好,只是两个月来他一直在忙着安置流民的工作,无暇抽身商议,这才让这群眼巴巴望着油水的富贾们干等了两个多月。

不过对于这些抢到了郎官位置的人来说,这倒也是个好消息,毕竟有了两个来月的接触,或许能让吴王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深的印象,在接下来的竞争当中,他们自然也会有更大的优势。

毕竟吴王的捐田策只持续五天,就因为捐田数量太大而停止了,还有很多有资本的富族选择观望,结果却错失了机会。

杨毅阅过奏疏后,立即便召见了内史令梁奉与算学院、墨学院祭酒吕舍。

互相见礼之后,杨毅便开门见山,与梁奉攀谈起来,详细地了解了一番道路工程“招标”的具体细节。

刚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杨毅就回想起了前世听说过的各路工程招标的事情,很多细节早已有了想法,但他还是想与梁奉具体再聊一聊,省得出现什么脱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