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日本(1 / 1)

蒙山军 wanglong 3021 字 2023-01-06

在日本,外交方面并无中国面临的选择性站队问题。在英国大使提出要求后,内阁很快做出了加入协约国的决定。8月7日,英国向日本递交外交照会,援引英日盟约,要求日本派出海军舰队清除中国沿海的德国舰只,保障英国的海上安全。海军攻击德国东亚舰队将意味着与德国的战争,做出这个决定对于日本政府并不难,在政府和军部之间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外相加藤高明接到英国的外交照会后,立即报告首相大隈重信,并敦促大隈首相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对德奥宣战。次日,大隈重信主持的内阁会议顺利通过了加藤外相的提议,决定加入协约国一方。但陆军大臣冈市之助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陆海军联合进攻青岛的提议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习惯于争吵的阁员们因此爆发了激烈的口水战。自甲午一战后便视中国为无物的日本决策层,终于不敢再无视那个曾带给他们文明进步、从顶礼膜拜到征服侵掠的泱泱大国了。海洋给了日本天然的安全屏障,海洋曾帮助日本挡住了蒙古大军的入侵,但海洋也限制了日本的发展。所以,日本数百年来一直对踏足大陆梦寐以求。但直到十几年前,由于那个曾经是日本老师的中国衰败下去,日本才从朝鲜而满洲,开始实现自己的大陆梦。为了这个梦,他们不惜举国一战应对正在衰落的俄国,拼尽全力打赢了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中国仍在昏睡中,即使是最具眼光的日本政治家,也不会将蛰伏于山东的一支土匪出身的队伍视为威胁。击败俄国后,在东亚,日本已没有对手,可以从容展布自己的战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已有完善的政治制度,他们着眼于未来,于1907年制定了《昭和四十年帝国国防方针》以及《帝国军队之用兵纲领》,作为政府及陆海军今后行动的指针。这两份文件的正本由天皇亲自保存,五份副本分别交由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其主要内容是:1、帝国国防之本义以自卫为宗旨,在于保护国家的利益主权,贯彻开国进取之国是。2、帝国国防方针基于帝国国防之本义,应根据国力尽量增强初战威力,以速战速决为指导思想。3、帝国之国防鉴于帝国国防之本义,以俄国、美国、法国为目标,并建立能在东亚采取攻势作战之军备。4、陆军编制增至平时25个师团,战时可以扩大至50个师团。海军以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8艘为主力,连同相应的辅助舰只,应达到五十万吨。1907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最大的特点是否定了日本海军历来主张的“海主陆从”和“海岛帝国论”。本来日本是以海军立国的,但在取得朝鲜和满洲重大权益后。“海主陆从”的论调失去了说服力。该方针的第一条赤裸裸地宣称,“要维护明治三十七八年战争中以抛数万生灵和巨万财物而在满洲和韩国取得的权益,以及支持正大力向亚细亚和太平洋的彼岸扩展的民力的发展……”这些读起来暧昧不明的话语正是日本正式文书的特点,日本人总是可以将话说的暧昧不明,可以有多重解释。参加制定国防方针草案的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田中义一中佐对此这样解释,“日英同盟除政略影响外,没有一处可以找到对我陆军作战有利的作战影响。总有一天,会放弃日英同盟而争取日俄同盟,夺取我在远东为英国创造的权利。我海军也必须研究和制定对英舰队的计划……”新《帝国国防方针》的陆军建设目标以对俄防卫和实现东北亚日俄军事力量均衡为主。其25个师团的目标是经过计算确定的。日本的常备兵力在日俄战争时期为13个师团(1-12,近卫师团),战争中先后扩充了第13师团(高田师团),第14师团(宇都宫师团),第15师团(丰桥师团),第16师团(京都师团),1905年夏达到17个师团。1907年,在冈山和久留米又组建了第17和第18师团。总数达到了19个。时任陆军大臣的寺内正毅跟参谋本部磋商后,鉴于日本极度恶化的财政,决定暂以20个师团为第一期目标,待以后财政缓和后再建5个师团。海军则将美国当做了假想敌。在《帝国军队之用兵纲领》中,日本依照日俄战争的经验,制定了对美作战的计划:海军在开战之初迅速压制美国亚洲舰队,陆军在海军的协助下采取类似突袭旅顺口的战法,破坏吕宋岛和关岛之美海军基地。当美国主力舰队开赴远东时,采取当年迎战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战法,采取渐次邀击的战术,最终在日本近海一举歼灭或击溃美国海军主力舰队。为了达成该目标,自1907年起,日本正式开始筹划建立“八八”舰队。该计划预定以舰龄不满八年的8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为一线主力。而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9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符合这个要求了。考虑到替换问题,海军部认为为维持这个目标,七年内只需6000万日元的造舰费,财政并无压力。但考虑到技术的急速进步,特别是无畏舰的出现,这个计划并不先进。于是海军部于1910年提出了一个庞大的造舰计划:准备建造以12艘无畏舰和8艘大型巡洋舰为核心的超豪华舰队,预计费用为6.5亿日元。这个计划拿出后,海军自己也觉得有些过分了,时任海军大臣的斋藤实将计划削减至8艘无畏舰和7艘大型巡洋舰,并于1911年提交内阁申请批准。内阁没有批准该计划,但增加了海军的造舰经费大约2200万日元。日本的举动刺激了美国。美国在外交上既不信任俄国,也不信任日本。当日俄战争爆发时,美国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先让日本干掉俄国再说,所以大量认购日本的战争公债,为日本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但日俄战争结束后,美国很快发现自己有可能与日本发生战争了。1906年10月,美国旧金山教育委员会采取种族隔离措施,指定专门学校供日、中、韩学生就读。满清和韩国不敢吭气,但日本人不干了,日本已经不是黑船入侵时代了,立即援引《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有关条款提出严厉抗议,使得日美关系骤然紧张。以至于国务卿伊莱休·鲁特给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悲观地认为:如果一切都指向战争,那么就一定会发生战争。鉴于美国舰队主力置于大西洋,而巴拿马运河尚未通航,美国亚洲舰队绝非日本的敌手,最悲观的估计是日军席卷菲律宾、夏威夷甚至美国太平洋沿岸各州。这份备忘录吓坏了罗斯福,连忙追问海军的对日作战计划,海军总司令杜威上将却不敢做出令总统满意的肯定答复,学习着日本人的行文习惯,“在战列舰舰队驶离大西洋90天内,有足够的优势在东方支配海洋。”罗斯福自然很不满意,下令海军部、海军总委员会及海军军事学院制定对日作战计划,最终在1911年拿出了著名的“橙色”计划。美国对日的警惕性骤然增强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新中国一切有关造船方面的要求均给予满足,进而对新中国海军向美国的购舰及舰炮制造方面的技术购进也一路绿灯就有了合理的解释。美国人希望在东亚出现一个足以牵制日本的国家,这个国家只能是中国。而日本则因为新中国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改变了其国防战略。大陆政策的确立使得中国成为日本蚕食或鲸吞的目标。绝大多数政治家基于这样一种假定,只要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中国就绝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实施他们的大陆战略,自朝鲜而满洲,然后逐步蚕食中国。所以日本一直扶持孙文的排满革命,不惜拿出资金和武器给予其支持,甚至帮助孙文实现南方的独立以分裂中国。除了支持革命党的排满,日本还像一个老练的赌徒一样多方下注,对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甚至满清都加以扶持拉拢,以实现干涉、掌控中国内政的目的。起初日本人对崛起于山东的蒙山军势力起初并未太注意,直到1906年底龙谦率第五镇主力南下湖湘镇压会党暴动,日本才关注起蒙山军的动向来,遂有卷入针对龙谦的广州行刺事件。但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蒙山军起兵后竟然摧枯拉朽地推翻了满清帝国,连日本曾认真评估过战力的北洋新军也被蒙山军打的一败涂地,不等日本拿出一个针对中国局势巨变的总体策略来,蒙山军已经定都北京,进而席卷神州,建立了一个日本所不愿看到的大一统的中央政权了。新中华外交倒向了德美。那段时间里,新中华并未公开流露对日本的敌视,当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龌蹉,比如汉冶萍公司债务的争执,因间谍案驱逐外交官事件的发生。但两国关系基本是正常的,新中国承继了满清对日的负面资产,日本的在华利益并未受到公开的侵犯,特别是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仍被日本牢牢掌握在手里。随着新中华政治体制的建立,日本一部分元老甚至有拉拢中国的意图,而中国同意向日本出口原油(折抵庚子赔款)缓解了日本朝野对中国的敌意,对于1910年中俄因外蒙问题而爆发的军事冲突,日本就站在了中国一方,他们认为俄国对日本的威胁远大于中国。但这种短暂的“和平共处”随着新中华经济军事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恶化了。日本人惊恐地发现,新中华并未出现日本政坛领袖所判断的内讧(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便预言新中国效仿英美议会政治注定失败),民主体制下包藏的是强人政治,一个以龙谦为核心的军事政治集团已经彻底掌控政局,满清、民党以及独立于满清之外的北洋军事集团被次第扫平,中国已经没有可以抗衡龙谦集团的政治势力,更不用说是军事势力了。一个日本不愿看到的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复苏速度令日本惊讶。在得到了美国和德国帮助后,在经济、军事方面以看得见的速度飞速发展,经济方面,以钢铁为例,早在1911年,中国沂州、汉阳两大钢铁基地的总产量就超过了30万吨!将日本彻底甩在了后面,据日本掌握的情报,1913年底,中国的钢产量超过了55万吨,而日本只有25万吨,尚不足中国的一半!石油方面,山东油田日产原油2500吨以上,日本基本是依赖进口。机械加工方面,中国在1910年-1913年的四年间,从德国和美国进口的机床超过了一万台,在济南、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太原、沈阳、长春、洛阳逐步建立了工业基地,可以生产汽车、纺机、自行车及普通机床等“高精尖”产品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小汽车早已超过了日本,他们甚至可以在美德技术的支撑下产生军用飞机!除此之外,医药、化工方面的成就也令日本感到惊恐,中国在火炸药领域已经超过了日本,而受益于瑞士斑马公司的技术支持,中国西药制造和研究也走在了日本前面。新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东北的大豆在组建农垦兵团以及实施农业订单模式后产量逐年攀升,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之一,仅1912年就为中国创汇1900万美元。石油,有色金属的出口量逐年增加,江浙一带的纺织业发展迅速,使得日本传统的出口优势项目受到了挑战,中国在生丝、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步极为明显,正在抢夺日本的出口份额。他们在两广、琼州建立了橡胶基地,日本反而要向中国进口生胶和橡胶产品了。交通方面的情况也令日本担忧。尤其是新中国铁路建设成就斐然,京沈新线的提前通车(1914年3月全线贯通,比计划提前了9个月)令日本开始担忧起南满的安全来。因为即便日本加强司令部设在天津的中国驻屯军(原清国驻屯军)的力量也无法阻挡中国内地向关外的增兵了。为此,日本开始增加南满的兵力,从一个以护路为主要目的的旅团增设为师团(不满员)。最令日本感到担心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据日本经济部门估算,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20%,照这样发展下去,领导亚洲的还会是日本吗?这种局面的形成其实就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中国有着丰富的物产和无尽的人力资源,一旦消除内乱,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中枢,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后,其爆发的潜力绝不是一个岛国所能比拟的。经济的复苏必然导致军工的进步。1912年日本得到了中国自行研制的半自动步枪,认为已经超越了陆军列装的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无论是备弹、射速还是杀伤力都超越了日制步枪,唯有精度稍差。中国在德国的全力帮助下已经可以生产150mm以下的火炮了,弹药的生产基本实现自产,不再依赖进口。1913年,日本零星的情报经外交部汇总后递交军部,情报全面评估了中国的军事潜力,认为中国已经可以抗衡日本了。但这个结论并不为所有阁员所认可,尤其是参谋总部,认为日军一个联队足以击败中国的一个步兵旅,完全不接受陆军省的结论。关于中国军事情报有一个附带的建议,因受制于国安总局越来越强大的反间谍能力,强烈要求建立专业的情报机构以加强对中国的情报收集。之前,日本是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的,这份报告虽未得到军部特别是陆军参谋总部的认可,但促使了日本国家情报院的成立,这是后话了。回到正题。在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一片欢腾。对日本朝野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井上馨公爵给日本陆军的灵魂人物山县有朋写信,认为欧洲发生的大战是对日本发展国运的佑护,日本应立即停止政争,和英法俄联手行动,确立日本在东亚的绝对领导地位。井上馨元老给山县有朋的信里隐藏着多重意思。是时,日本内部问题重重。首先是极度虚弱的经济。日俄战争后,为日俄战争而发行的外债本息已经超过了日本年度预算的二倍,达到10亿日元。因为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战争赔款,日本为了偿还外债还要再举外债。偏偏日本贸易又出了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在传统的出口项目上受到了中国的挤压,连年入超,经济陷入困境。这种情况下,军部还要继续增加军备投入,那就只能依靠增税了和削减财政支出了。其结果是内阁和大藏省极力抑制陆海两军的扩军预算,以至于海军和陆军为了争夺有限的预算资源发生激烈的争吵,总理桂太郎因此辞职。日本军部为了实现各自的拨款要求,不得不分别走向政治策动的道路,军部力量开始介入由政党和藩阀微妙平衡的政界,使其均衡导致了动摇。其次是日本海陆军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1913年“西门子”事件被曝光,海军因高层人员巨额受贿问题被披露而推到了风口浪尖。长期受海军压制的陆军总算有了出气的机会,当然不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了。1914年2月,东京民众在国会议事堂对面的日比谷公园因西门子丑闻发生骚乱,因沉重税负而不堪忍受的民众捣毁政友会本部和中央新闻社,并与警察发生冲突。事件导致山本权兵卫内阁总辞职,海军因此萎靡不振,与陆军的争斗第一次处于下风。井上馨元老所说的停止政争主要是指海陆军之间不和引发了系统性矛盾。日本陆军军令机关参谋本部虽然无视陆军省对于中国的军力评估,但也对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深为担忧。既然中国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日本的安全,那么就要早些动手消除这种威胁。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陆军大臣冈市之助在决定日本参战的会议上抛出进攻青岛的计划,是参谋本部研究已久的方案之一。打仗总要找一个借口,对外需要,对内更需要。既然宣战德国,攻击青岛就是最好的借口。当有阁员提出可能与中国发生冲突时,冈市之助肯定地说,陆军欢迎这种情况的出现!陆军希望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冈市之助进一步解释道,山东是龙谦集团的根本,济南是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地,占领济南进而占领山东,完全符合大日本帝国的利益!比起满洲,山东是更好的目标。冈市之助的计划令内阁砰然心动!光是山东油田就令日本垂涎三尺了。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将是一举数得之举。但8月8日的会议并未批准冈市之助的计划,内阁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结论。主战及反战的阁员们展开了积极的活动,他们其实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日本的根本利益,在这一点上并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