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充足的百姓便有了各种可能性,郑成功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了。</p>
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派去扶桑接洽的信使已经折返回来了。</p>
当地一些与郑氏交好的大名皆表示愿意与明军合作。</p>
火器自不必说,粮食也好商量。</p>
只要郑成功能够把一些大明和西洋的货物运送到他们那里售卖。</p>
对此郑成功自然不会拒绝。</p>
无非是分出一小部分船只行商罢了。</p>
郑家本来就是靠海商起家。这么多年来也是奉行以商养战的策略。</p>
水师又不可能一直保持战斗的状态,抽出时间来跑跑海上商路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p>
对此张煌言颇有微词。</p>
他认为郑成功此举有碍于大明官军的形象。</p>
郑成功却是不以为意。</p>
他辩解称,士兵抽时间种地就是对的,抽时间经商就有碍形象?</p>
这是歧视商人啊。</p>
郑成功并不认为经商有何不妥,也不觉得商人低人一等。</p>
何况郑成功调动的是自己的水师。</p>
张煌言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做,他不会强求。</p>
张煌言见劝解不动郑成功只得作罢,继续忙于岛上的农业大计。</p>
他仿照明初制定的鱼鳞图册,命人将勘测的全岛舆图划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分给百姓们。</p>
这样便有了户籍的概念,每一户都有了种植的土地。</p>
张煌言决定把这一方法推广到舟山全岛。</p>
百姓们只要有了土地,心便安定了下来。</p>
至于在岛上设立衙门的事情,张煌言认为也应该提上日程了。</p>
毕竟不能一直靠他们这些人处理民务。</p>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有效率可言。</p>
只是遴选官员确实有些难度。</p>
张煌言身边的都是些行伍出身的人。</p>
即便有些识文断字的,也没有任何为官的经验。</p>
就这么贸然提拔,确是有些揠苗助长了。</p>
为此张煌言提议在岛上兴文教办科举。</p>
虽然比不了朝廷的科举,但总归是一种选拔的公平手段。</p>
比之单纯的任命,张煌言觉得有利于岛上长期的发展。</p>
对此郑成功很是支持。</p>
在内政方面,张煌言的天赋远在郑成功之上。</p>
是以郑成功也都会听张煌言的。</p>
郑成功当年本就是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十分清楚文教的重要性。</p>
其实最让百姓牵挂的无外乎土地的文教。</p>
有了这两样他们就能彻底的安心。</p>
在与张煌言闲聊的时候,张煌言无意间提起了鲁王。</p>
如今鲁王已经去了监国称号,是位名副其实的闲散王爷,对朝廷没有任何威胁。</p>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郑成功也把鲁唐之争看淡了。</p>
张煌言提出接鲁王来舟山,郑成功沉默了一会也同意了。</p>
再怎么说鲁王也是当初坚持抗清的为数不多的亲藩大王。</p>
虽然能力上有所欠缺,但确实能够起到一个号召和鼓舞军心的作用。</p>
只是郑成功有些担心此举会不会引得当今天子猜忌。</p>
若是这样,就不美了。</p>
...</p>
...</p>
ps:求推荐票啊,各位兄弟们,新的一周了!</p>(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网址: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