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过后, 时砚在桃花村的地位更加特殊了,出门散步, 都能遇上村里人, 提着几个大馒头,红着脸请时砚给自家娃起个名儿。
三两次下来,时砚索性放开手脚, 将村里想起名儿的娃都喊过来, 流水线做工似的,挨个给起了名。
大家都知道李举人会种地, 种地还得到过知州大人的夸奖, 因此农闲时分, 就有不少人上门来请教时砚关于种地问题。
以前只是根据老一辈的经验, 何时施肥, 何时浇水, 何时播种,何时收割,只知道要这般做, 从不不知为何这般做。
现在听李举人仔细一讲解, 瞬间明白过来, 原来种地其实还有这么多学问。
时砚还建议村人:“以往我在家帮父亲种地时, 就发现地里偶尔会出现一两株小麦, 长势比其他小麦好很多, 麦粒饱满, 植株更加高大健壮,也很少倒伏。
于是我就想,既然这株小麦能长得比其他小麦高大, 是不是他的种子种出来的小麦, 也会比其他小麦高大颗粒饱满呢?
就将这种小麦的种子收集起来,一年接一年的收集种植,从中挑选出最饱满的种子。
几年下来,手里的种子已经能种小半亩地了。
这些种子种出来的小麦,产量明显比普通小麦高,口感也更劲道。我觉得这是一种杂交现象,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
但我建议大家也可以尝试着去做,不只是小麦,还有其他作物……”
时砚从堂屋拿出一小袋麦子,用手抓出一把,给众人展示。
都是种惯了地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这些种子比他们每天春耕时精挑细选的良种都要好上几分。
时砚温和道:“这些种子是我这几年慢慢收集起来的,一共也就这么些,若是多的话,还能送大家一些。”
当即有农人一拍大腿,兴奋又懊恼的表示:“没错,往年我家地里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小麦,我怎么就没多想一步呢?”
还有人懊恼的掐自己大腿:“我家种豆子的那片儿,这几年间,年年都有这种特别大个儿的豆子出现,你说我怎么就这么死心眼儿呢?”
一群人离开,很快将时砚收集种子的经验传播的全村人都知道,从此时砚出门经常见到有平时满村子乱窜的皮猴子,一个个乖巧可爱的蹲在地头研究自家粮食作物,聚精会神,念念有词的样子,引人发笑。
时砚好奇上前询问:“皮蛋,你今儿怎么不去找铁柱哥哥下河摸鱼?在地头干什么?”
被称为皮蛋的孩子先认真纠正了时砚的叫法:“举人老爷,我现在不叫皮蛋了,我叫王忠国,还是您给取的名儿呢!”
然后才乖乖巧巧的回答时砚的问题:“铁柱哥哥也在他们家地头忙着呢!我阿爹说,要我们在地里找出比其他豆子长的高大饱满的植株,收集起来做良种。
种出来的粮食产量高了,我们家以后就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说着脸上满是憧憬和认真。
时砚心里叹口气,摸摸皮蛋的脑门儿:“好孩子,会有这么一天的!”
磨磨蹭蹭十来天过去,玉米成熟了,金黄金黄的挂在杆子上,时砚催着王安两人收玉米。
种子本来就不多,还没长成,被时砚吃了不少,知州大人来,连吃带拿,剩下的就更少了。
一上午功夫,不仅玉米收了,就是地里的玉米杆子都被王安给砍了扔到屋后,准备晒干当柴火烧。
刘全赶在做午饭前,和时砚两人,将成人胳膊粗的玉米棒子手动搓下来,搓成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玉米,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等玉米粒彻底没了潮气,装进袋子里后,时砚对王安两人道:“收拾东西,咱们准备去京城。”
刘全傻眼:“不是,老大,现在才五月份,会试明年四月开始,咱们现在去京城,人生地不熟的,花销得多大啊?
老大你又是个瞎讲究的,自己不做饭,自己不种地,不好的不吃,睡不醒不起,我说和王安两人去外面做工赚钱养家,你又不乐意。
咱们住桃花村还有两亩地种,好歹饿不死,这去了京城,万一会试没考,先饿死了怎么办?”
王安也跟着点头,意思很明显:“老大,我觉得刘全说的对。”
如素三月的假和尚,最近瘦了不少,一身凶悍的肌肉看起来都没以前结实了。看起来倒是和蔼了不少。
时砚随意摆摆手:“这些不用你们操心,尽管收拾东西就行,别的都可以不要,调味品和我收集的种子一粒都不能少。”
刘全这个操心的哟,比时砚亲生爹娘可称职多了:“不是老大,你不说清楚,我这心里不踏实,你就不能稍微透露一下,你到底是怎么安排的吗?
自从乡试放榜后,您老人家可是连村子都没出过一步,怎么安排千里之外京城的事儿啊?”
时砚被问的烦了,只懒懒的说了一句:“五月份,春季土豆上市的季节。”
刘全似懂非懂,觉得悟到了什么,仔细一琢磨,又好像什么都没懂,生气的去收拾时砚的宝贝。
时砚像是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让你将府城能买到的《开国年记》都买回来,做的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