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河北风云(三)(2 / 2)

普天之下 肖申克117 2090 字 6个月前

“草民身无长技,不敢尸位素餐,不如让贤,上月刚弃官为民。”董文炳回答道。

耶律楚材瞧了瞧史天泽尴尬的神色,又瞧了瞧荣辱不惊的董文炳,心中了然。朝廷的法令还不能普及河北,因为当地官员的任免也全在诸侯们自己掌握之中,耶律楚材不知道河北内部的人事变更,这并不稀奇。此事只能令耶律楚材更加愤怒。

“你今日这是做甚?这些百姓都是外县之民?”耶律楚材问道。

“回大人,他们正是外县之民,因家乡穷困,无处安身。草民见他们到处流窜,恐其沦为流寇,故而取了私谷救济,尽一些绵薄之力。”董文炳道。

“好、好、好!”耶律楚材连连点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董郎有古君子之风。”

“大人谬赞了。”董文炳面无喜色,却直言道,“草民可以救济一方百姓,然不可救四方百姓,可以饱一千百姓,却不可饱河北全体百姓。草民敢问大人可知今我河北有民几口?”

“不知!”耶律楚材点头承认道。不是他不想知道,也不是朝廷不想知道,只是泰安四年与六年秦王赵诚两次下令两次括籍河北户口,各地隐瞒人口现象屡见不鲜,因为隐瞒户数与人口,就可以少向朝廷交税,更何况大量的人口是大大小小豪强的家奴。

“倘若朝廷视兆民为民,则应爱民如子,给其休养生息之所,否则纵是疆土广大,东西两万里,亦非足喜!”董文炳道。此言一出,他的几位弟弟文蔚、文用、文直、文忠脸上齐齐变色,暗暗扯着他的衣角,示意他不要乱说话,因为他这话听上去像是说国王好大喜功,有扬鞭万里之功,却对眼皮之下的河北乱象视而不见。

“那依彦明高见,朝廷应如何做?”耶律楚材并无任何不悦之色,相反却对面前的年轻人十分感兴趣,直接以表字呼之。

耶律楚材以当朝正一品大员之尊位来问政于一个无官职在身的年轻人,而且相当赤诚,陪同的人群之中响起了一阵骚动声。

“如今之乱,虽让河北损失不小,然亦不过是小事耳。草民听说河东、山西、陕西诸地官府清廉,百姓富足安定,有盛世气象。我河北地广土肥,物产丰饶,不比太行山以西诸地差,只在其上。但因官官相护,索取无度,百姓不得不反。”董文炳道,“一曰军民不分,上位者既为领兵者,又为治民官,集大权于一身,贪赃枉法,无人能制,这如何能大治?二曰地权不均。大户占地数百亩千亩以至跨连数县,日课家奴、佃农辈躬亲农事,而百姓无私田耕种,不得不忍受盘剥;三曰税制不清,税上税、赋加赋,冬季亦服劳役三十日,丰年亦不过仅余口粮,何况欠收之岁?四曰官商勾结,有商人放贷民间,借一还十,官府逼得百姓倾家荡产。凡以上四者,若是能杜绝,则大治不远矣。”

耶律楚材闻言连连点头,就连史天泽也不得不承认董文炳说的都是事实,看得极准。耶律楚材不为人注意地撇了撇嘴,脸上挂着耐人寻味的笑意:

“不知董氏一门,如今占地几何啊?”

“回大人,家中在本县有地三千亩上田,在元氏县有地一千五百亩,定州无极县有五百亩中田,另外在真定城有邸店数处。”董文炳愣了愣,承认道。他的父亲董俊也曾是掌兵之人,只是死得早罢了,要不然家财可不会仅有这些。

耶律楚材又打量了董氏兄弟道:“家中丁口又有几何?”

“董氏亲族不过十数口!”董文炳想了想又补充道,“又有家丁二百人,奴婢五十人,地产全赖家奴、佃户耕种。”

史天泽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暗想董氏的家产与他史家相比就是小门小户了。

“你董氏一家就有地五千亩,何况他人?今地非不多也,不患寡而患不均,百姓无地只好租种,受盘剥亦不足奇。”耶律楚材道,“譬如彦明方才所言,董氏可以救一方百姓,却难救活所有百姓。尔等可敢保河北大记皆会效仿董氏所行义举?”

“大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董文炳急道,“草民愿将家中田产分给无地之民。”

“啊?”耶律楚材大惊失色。他的目光在董氏兄弟们的脸上流转,想从中分辨出是真是假,这让他无法相信。

“与其朝廷用强,不如顾大局,识大体,主动让出。”董文炳躬身高声说道,“草民虽未见过国主龙颜,然亦听人言国主有大志,胸怀万千百姓,视民如子。今民困至此,董某虽损家财,然后人必以我为德。”

“好、好、好!”耶律楚材又连说了三个“好”字,疾步上前几步,将董文炳身子扶起,“尔等心意,耶律必会转奏于国主御前。董氏暂且不必如此,只因此事干系甚大。”

董氏如此打算,虽令耶律楚材十分高兴,然而耶律楚材却要顾忌别人如何想。史天泽低着头,脸上神色阴晴不定,不知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