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帅大人,莫非这就是汴梁城?”余玠指着远方那一抹黑色的影子。
赵葵没有回话,或许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复杂,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傀儡,这一趟汴梁之行纯粹就是一场黄梁美梦。故都仍在,春燕飞入重重宫阙之中,只当是寻常百姓家,赵葵很有将汴梁付之一炬的冲动。
赵葵与余玠二人立刻整军登船,顺河南下。此时张荣等人已经知道警讯,他们追踪而来,见宋军乘船南下,这让他们无可奈何,因为张荣等人也一向疏于水战,他们尽可能地给余玠的船队造成一点微不足道的损失。这一战,既是金末以来最后一位枭雄的死亡,又是一位将星的冉冉升起,同时又一次暴露了秦军在水战方面的不足。
山东与淮东交界处的秦军兵力不足,经略使张柔命严忠济将黄河大堤决了,淮河北岸徐、邳、宿、海等州县沦为一片水乡沼泽,这阻上了宋军自淮东北上增援的可能。投降宋国的前金军大将国用安等人受到了张荣的猛烈攻击,不久国用安兵败投河自尽。淮东的战事虽停歇了下来,但淮西的战事仍然如火如荼,张柔先占领寿州,又攻庐州,又是余玠自淮东出兵,在安丰解了秦军之围。不久,张柔得到了赵诚的命令,退回淮河以北,驻防毫州一带。这都是后话,那时赵诚也北返了。
襄阳的主帅是史嵩之,在秦军攻来之前,他准备赴临安入阁为相。
作为一位深受皇帝信任的大臣,史嵩之早就拜过相,右丞相兼枢密院使。不过因为他是权相史弥远之侄,他的这一个职位一度引起朝野的哗然,人们不由得会想起史弥远时代的专权。即便是皇帝赵昀也不得不顾忌臣子们的反对,所以只是让史嵩之督视四川、京湖等路的兵马,让他的管辖的兵马越来越多。
收复了汴梁故都,又亡了压在头上的金国,尤其是史嵩之的得力部下孟珙的连番大胜,更让史嵩之入朝为相有了足够的资本。不过就在史嵩之收拾好行装,准备回临安时,一切都发生了逆转,秦军攻了过来。
史嵩之感觉到了莫大的侮辱。此前他一直对出兵助秦,持保留意见,害怕宣和海上之盟的后果再一次重演,当时朝廷对是否出兵助粮,庭议未决,史嵩之征求孟珙的意见,孟珙回答说:
“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无厌,将及我矣。”
应当说对于新兴的秦国,不少宋国大臣、边帅都是提防着的,因为前车可鉴,百年前的靖康之难仍然记忆犹新。不是大宋国太大意,而是秦人太狡猾,一点征兆也没有就发动了战争。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史嵩之只得一面招集散亡,一面坚壁清野,一面召集人手加固防守和向四方求援。
激战了一个月,秦军忽然停了下来。襄樊足够坚固,粮草也储备充足,襄、樊之间有浮桥可以相互支援,史嵩之本以为秦军在受挫之后,会知难而退,如当年的金军一样,但是秦军在进入三月以来,开始了长困之计。
深夜,史嵩之没有丝毫的睡意,他和部下们站在襄城之上,注视着脚下水面。汉水水面上,一只火龙从上游飘了下来,引起襄、樊二城宋军的一片惊呼声。
水面上数座浮桥,这是用来联结襄、樊二城的,互为支援。那火龙就是一座被点燃的船只,秦军从上游放下,让火船顺水而下,撞在了浮桥之上,燃烧了起来。
那浮桥被烧毁,并不令守军担心,因为这是用铁索牵扯着,不用半个时辰,又一座浮桥就会出现在两城之间。而且秦军放下的火船往往在最外边就被横在江面上的铁索给拦住,直至烧毁后的残余部分或飘流而下,或沉入水底。守军最担心却是有秦军水鬼潜水过来。
“史帅,秦军这是要做长困之计,不可不防也!”部下们说道。
“无妨,我襄阳城高池深,当年金人围城一年之久,赵(方)太师不是照样取得大捷?”史嵩之道,“秦军利在野战,又缺少水军,围城并不严,涨水时郢州、鄂州水师仍然可以援助。”
“史帅真是处变不惊啊。”部下附和道,“不过,还是多派信使,催朝廷派来大军才行。”
史嵩之心中其实也很忧虑,他表面上处变不惊,可是他却担心秦军万一真能截断水陆交通,那样就很危险了。交战之初,田雄曾首先抵襄阳以南,掳了生口五万,牛马五千有余,不料在襄阳西的安阳滩被宋军阻截,鏖战后渡江北归,将得来的战利品丢得一干二净,这也暴露了秦军不善水战的弱点。
汉水北岸,赵诚已经认识到自己急功近利的错误之处。他已经做了长远打算,一面命史天泽修筑工事,试图截断水陆交通,一面命李桢、史权与汪忠臣等人分赴唐、邓、汝等州招集散亡,从事屯田,减轻将来的军粮压力。此前一年郭德海在洛阳、郑州一带主持恢复生产,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果。事已至此,他也接受事实,顺势利导,采取长期围困的打算。
史天泽的计划虽然耗时耗力,然而人人都能看到各种围城工事一天天地成形,田雄、郝和尚与王珍等人则是严防死守,保护着土木工程的顺利实施,城内的史嵩之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屡屡趁夜出来袭扰,也往往能够得手。赵诚命随军工匠烧制水泥,这更是加快了工程速度与工事的坚固程度,只是这个工程至少还需半年的时间才可以成事。
赵诚每天都能收到大臣们的奏书,虽然大臣们都说的十分委婉,但许多人其实就是指责赵诚征伐之心太过强烈,而且是主动背信弃义,有违道义。赵诚是先下手为强,他将秦宋交恶弄成了事实,大臣们也只好劝赵诚见好就收,以免劳民伤财,最后不好收场。大臣们的奏折,大多是出于对金国当年攻宋后果的反思,害怕历史又一次轮回,让蒸蒸日上的国势背负上战争的负担。赵诚也是这么想的,他所有的目标只是夺取襄阳,而不是一举灭了大宋国,只是困难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如果赵诚在乎史官评价的话,他当然不会发动对宋国的战争。他总是对自己的儿子说,一个人要每日三省吾身,但真要具体到某一件事上时,他与普通人一样,总会有固执己见的时候。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没有太多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大概在君王眼中的道,与别人总是不一样的。
“郭侃还未有消息吗?”赵诚问何进道。他远远注视着樊城上的守军,守军间或与城外的秦军彼此怒骂。
“已经加派了人手,只是……”何进不无忧虑地说道,“宋军在鄂、黄、光、信阳一带集结了不少人马,无法插|进去。”
“但愿他能杀出重围。”赵诚沉吟道,“铁义不是就要到了吗?命他不计代价,再加上曹纲领孤的亲衞军去,一定要将郭侃和叶三郎等人带回来。”
“是!”何进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