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办法(2 / 2)

早在第十一代世宗皇帝继位之时,大苑的时弊就开始凸显了。世宗皇帝决心改革,给后世子孙留下更稳固的基业,也给自己在史书上填上辉煌的政绩。他也算心智坚韧的国君了,一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先是暗中筹划了十余年,一朝颁佈便用强硬的手段推行。他所制定的革新制度切中要害,如能顺利实行,大苑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了。

只可惜法令虽好,世宗的手段却过于严苛,他将大苑开国三十几位功臣后人半数灭族,让朝堂元气大伤。他决心极大,事事亲力亲为,没有注重栽培亲信,结果因为反对的人实在太多,新法半途而废,世宗皇帝失望之余也一病不起。

众人不知道的是,世宗驾崩之前曾留有密诏,留给后世继位的历代苑家皇帝。诏书中详细列举了新法条例和实行后的好处,命大苑的后继之君代代研读,并找信得过的臣子不断完善,只等时机成熟再行改革。

这是祖宗临死前托付的大事,大苑后继的皇帝也还能遵从祖令,每一代都根据当时的情况增删一些细节,这法令就越来越精细了。代代相传,不合时令和太异想天开的都被后人删除了,留下的皆是一些颠扑不灭的真理和符合当下情况的闪光点。景帝在滁阳最信任的人就是萧瑟,这项工作也一并交给了他,这就是新政出现在萧瑟手中的缘故。

一套新政凝聚了几辈人的智慧,又是完全按照大苑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然轻易地将一直有劲没处使的青瞳折服了。

连青瞳都不知道大苑有这么一段故事,她拿着书册,不由重新端详开头那“子孙莫忘,兴我苑室”八个字,手指微微颤抖,薄薄的书册顿时重得几乎拿不动。

萧瑟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激动不已,过了一会儿才道:“陛下,你觉得这新政好不好?”

青瞳沉声道:“我只知道,新政筹划如此周详,从吏治到民生,从近期到长远,方方面面都涉及,几近毫无遗漏。若这个不好,凭我的能力,再也找不出好的了。”

好是好,可惜历史证明,越是好、越是彻底的制度实行难度就越大,大苑现在的每一项法令、每一项制度,都是两百年来一点一滴形成的,都代表了优势阶层的利益。别说彻底大改,就是小小的一个动作都会牵扯无数的人、无数的关系,本来拥护你的人也可能转眼变成阻碍你的人。

当然,即便有多数人不愿意,她也可以凭借帝王之尊强制推行新政,因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符合天之正道。从道理上讲,此事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不但能达到目标,还能在青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功绩。

可惜天下的事如果都这么讲理的话,世宗皇帝就不会早早死掉了。不然谁都能看出极好的新政,为什么放了八十几年也没有一个皇帝去推行?反而越拖,加进去的条款越细致周密,也就越纸上谈兵。连着爆发几次叛乱表明,大苑王朝终于拖到能坚持的极限。别的皇帝能拖,到了第十六任皇帝苑勶这裏,她可是再也拖不得了。

“这样也好,既然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也不用瞻前顾后了。”青瞳长出了一口气道,“萧瑟,新政条款已经有了,不过这可不能算是你出的主意,所以我那五十万还想买点别的,你可别说我赖皮。”她轻笑,随即严肃起来,正色道,“新政在这裏了,你也知道,这个东西越是趁着别人准备不及的时候动手,效果越好。你有什么办法尽快实施吗?不用这么细致,先搭个框架就好。”

萧瑟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一年时间算不算快?”

青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一年?”她猛回身瞪着萧瑟,“开……什么玩笑?”别说一年,要是五年能做到新政所说的,限制世家田产数量和一并收税那一项,她还愁什么?她指望萧瑟想办法,可没指望萧瑟变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