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瞳看着他的脸色,皱眉道:“你也觉得霍元帅作战不力?”
陈文远吓了一跳,连忙摇头,道:“臣岂敢胡言乱语?不过霍元帅始终和西瞻军队没有接触,恐怕是对西瞻人的行踪难以掌握。陛下信任霍元帅,哪怕不命令,给霍元帅一个意见也好啊。”
“我就是怕霍庆阳太重视我的意见了。”青瞳叹了一口气,“陈文远,你聪明能干、博闻强识,为人又小心谨慎,将来会有重用你之处。所以你要记得,并不是只有真正刀对刀、枪对枪打起来才叫战争。战争通常从整军行军就已经开始,几万、十几万人的军队出动,会是多长的队列,你没有亲眼看见过恐怕很难想象。我只告诉你,一直在主将视线范围内的最多五六千人,其余的都只能靠各级军官整肃,这中间士气的保持、首尾的呼应、士兵的休养,甚至吃饭、宿营、巡逻的顺序,一切皆是学问,尤其是疾行的时候,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引发大哗变。定远军的周元帅曾经和我说过,如果要一个不会养兵的将领领军,不必打仗,单单行军就可以让几十万人的军队,还没有走到战斗地点就自行崩溃。”
青瞳摇摇头道:“你和上奏章的人一样,光看到霍元帅带兵追击西瞻没有丝毫成效,可是没有看到,霍元帅已经带着军队以每天百里的速度,追着西瞻军走出麟州八郡四十一城,军队的人数不但没有因为日夜兼程的行军而减少,也没有因为急于追赶而被西瞻人伏击,我们没有成功也没有损失,这已经是霍庆阳称职最好的证明。”
陈文远认真地想着,道:“臣明白了。”
青瞳见他似乎还有话要说,眉毛一扬,问道:“你想说什么?”
“陛下,臣觉得霍元帅养兵确实得法,可是征战……”迟疑片刻,他还是说道,“陛下昔日带军平定杨宁之乱,也是转战千里,并没有耽误却前后打了那么多场胜仗,谁不说陛下用兵如神?臣愚钝,并不懂得军事,不过陛下既然想到樊城,为什么不提醒一下霍元帅?”
“用兵如神?”青瞳苦笑,“简直是开玩笑。我要真是用兵如神,就不会让他从青州杀个措手不及了。”她摇着头道,“取道樊城也只是我的推断,不一定正确。何况我能想到樊城,霍元帅未必就想不到。战场上随时会有蛛丝马迹出现,还不如让他自己判断,才不会束手束脚。”
她把陈文远叫过来,一点点给他讲自己在战场上的心得,与其说是要耐心给他讲解,不如说她是想找个人说话,这也是分散压力的一种方法。
青瞳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控制自己不去掺和,对于一场这么重要的战役,任何一个自以为懂得军事的皇帝,要控制自己都真的很难。
昔日在定远军中景帝派来监军韩维时,周远征曾经到她身边发了一顿脾气。大概意思就是将军在前线征战,皇帝在后方自作聪明地指手画脚、遥控指挥,那是战争的第一大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机会往往都要临时抓住,又怎么是远在都城的皇帝能掌控的?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大战,就是坏在这种自作聪明上。青瞳当时对此也深以为然,觉得父皇此举不妥,此刻轮到自己头上,她才明白将能决定命运的大事交到别人手中,滋味的确不好受,尽管那个人是她绝对可以信任的霍庆阳。如果可以,她很愿意立即飞马到麟州将霍庆阳换下来。如果现在带兵的人是她,那么一定会在樊城设下伏兵,却不知道霍庆阳会怎么处理,更不知道萧图南会怎么选择了。
“王爷,前面就是安州了,我们往哪儿走?”拙吉将皮袋双手捧上来,递给萧图南。
萧图南喝了一口袋中烈酒,道:“往西,去樊城。苑军还远,我们最多有五天的时间可以休整,让弟兄们加把劲,明晚天黑的时候到达,正好攻城。”
西瞻军有飞鹰探路,消息的传递要比苑军快捷得多。霍庆阳二十万大军都集中在安州,由于陈王叛乱,许多道路闭塞,军队来往不便,所以当初西瞻军突然冲下骁羁关,大苑的援军只有不足四万人到达。
可是随着西瞻铁林军在麟州的一场场战斗,陈王的势力也受到打击,有一些通道弯弯曲曲地连在一起了。霍庆阳前后调度,现在追在西瞻军身后的苑军,已经从骁羁关山下的两万多人变成了将近十万人。
人数多寡并不要紧,追不上一切都是空谈,但是不知霍庆阳用了什么办法,和还滞留在安州的军队联系上,西瞻军数次差点被突然在前方出现的苑军堵截住,全靠飞鹰传信、探哨快马才躲开。如果在安州一不小心,前面被拦住,后面又被追上,西瞻军还是很危险的,所以他们现在还不能放松。不过霍庆阳能给他们威胁的时间也不长了,等出了安州就没有可以拦在前面的军队,那么大苑军别说有二十万,就算二百万也不济事,步兵还能追得上骑兵吗?
拙吉应了一声“是”,对传令兵道:“传王爷令,取道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