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农作物多是靠着大火焚烧枯叶等以聚集肥料,每种几年田地边会逐渐失去肥力变成劣田。推广堆肥后,地里的肥力得到补充,庄稼长势极好,每年的产量都从原先亩产80-120斤左右提升到了平均180斤。
除此之外,袁术还在那些失去肥力的土地上,按照户口补贴粮食让农民种植大豆,用大豆的生物特性与堆肥技术,使原先缺失肥料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至于劣田产出的在这个时候产量还算好但不受欢迎的大豆也都被袁术一一收购。要知道东汉时期,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栗,也就是后世的小米。味道好是好,营养也很高,但其产量简直让人头疼,即便使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每年所产不过一亩150斤左右,而且这东西极易受病虫害,常常颗粒无收。
袁术收购来大豆,便将大豆秘密运到丹阳郡内交给袁涣,用来榨油。东汉时期,大豆多是用作战马饲料,还没有人发现这大豆富含油脂,能用来榨油。于是袁术便命那帮襄城俘获的铁匠与四处寻来的工匠,用土膜铸造了一批每两个相互啮合的巨达齿轮柱,然后人工啄磨,再用简易的绞盘固定方式相互啮合固定,外部装上木箱与铁皮沟槽用来进料与出油。整个摸索过程耗费半年有余,终于形成最早的榨油工具。榨油时只要将事先炒到焦黄的大豆灌入进料口,黄豆便会卡入齿轮柱中间,随着畜力转动齿轮柱,大豆就被碾压粉碎,油料便顺着齿轮柱流出,虽然出油率不是很高,但在这东汉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剩下的豆饼豆粉富含脂肪,也能做战马的精良饲料。
榨出的油料一部分被袁术赐给州内官员与返还给那些种植大豆的农民,一部分流入市场。因大豆油与其他动物油明显不同的性状,加上口味独特,很受州内外的上层人士欢迎,这让袁术着实发了一笔财。
除却推行耕种适应性好的大豆外,袁术还着力推行了作为此种作物的小麦与水稻。因此时小麦与水稻具有除壳困难的缘故,大汉除了那些生存困顿的百姓,都不喜欢种这种东西。袁术小时候家住农村,见过农村里的脱粒机与碾米机,这些东西结构看似复杂,其实往细里讲都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于是袁术便提出了以现下水碓为例的用凸轮带动旋转的木制脱粒机与由齿轮带动的水碾。
本来扬州工匠就有了打造齿轮的经验,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水碾碾米机研发成功,相继的便是水磨同样也研发出来。于是袁术便动用自己的权利,在扬州这个多水的地方大肆修建水磨坊。
水磨的出现使得原来不受欢迎的小麦与水稻身价暴增,扬州街头巷尾也相继出现各种面饼,给单一的食谱增加了新的东西。
由于有了推广种植小麦与水稻的前提条件,袁术在扬州推广两种作物很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小麦与水稻后,袁术又抛出了水稻抛秧插秧法。所谓抛秧插秧法,就是在种植水稻之前,在田间地头先用粪肥草木灰整出一块肥料充足的地,然后在这块地上密集的撒上稻种,等稻种发芽生长,此时便能看出出牙率高低,出牙少便补种。等稻苗长到三寸,立刻将稻苗从土里起出来,带去田里插下。
经过这一系列有别于其余地方的种植技艺,本来产量在150-200斤范围的水稻平均亩产到达惊人的200斤以上。
经过时间的考验,袁术的一系列措施都可行可取,袁术便又提出了梯田建设方法。梯田的建设其实极为简单,只要处理好渗水情况与暴雨下山体的稳固情况便可。扬州许多地方都是粘性很大的细土,渗水很好解决,剩下的山体情况,袁术都是选取那些基底是石料的山体来垦殖。
除了这些种植技艺上的改进之外,袁术还专门派人沿着河流前往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野外的稻种,然后筛选出根茎发达的与结实多的进行杂交。当然这种技术活就不是大汉老百姓能搞得定的,为此袁术专门找了十来个机灵的人,手把手教了一年,这才把这件长远的工作安排下去。
好在进行了三年的种子培育工作,扬州州府已经找到了一种产量与抗灾能力都还差不多的小麦与水稻,只是限于种子的数量,这些种子还在培育中,而且以后如何避免被其余人偷去也悬而未决。(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