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选官制度(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三国之老子要登基 ”查找最新章节!

袁耀来找刘晔,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没想到,刘晔自己也提出来了。

“子扬,可有办法,在短时间里,找来一些人才,任免于各地郡县之上?”

“有是有,那便是让各地举荐人才上来,然后再挑选任用。”

刘晔在袁耀问起来的时候,很快就回答了一句。

其实,刘晔所说的这种办法,就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察举制。

挑选人才,一直都是古代各个朝代的难题,发展了几千年,变换过很多次。

从最早的禅让制,再到后来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除了察举制之外,汉代选拔官员,还有两个办法。

一为征辟制,所谓“征辟”,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征辟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又称“辟除”。

一为任子制,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

据《汉官仪》所载,汉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这三种选官制度,主要是以察举制为主,后两种为辅。

而察举制在早期,确实是给大汉王朝征召到了,很多的有用人才,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

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世卿世禄制下,官职由贵族垄断并世袭,一般人根本没有条件成为官吏。而世袭的贵族往往奢侈腐化,无所用心,于国于民都为害不浅。

而且,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