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老书的价值(1 / 2)

盛世古玩商 伍月狗 1231 字 2022-12-13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古云:乱世收藏黄金,盛世收藏古董。现在正是太平盛世,搞收藏本来就是热门,再加上个人和媒体的炒作,收藏热已经到了几近沸腾的状态。老祖宗留下的古董有限,搞收藏的人太多,这个缺口怎么弥补呢,聪明人就想到了法子:做假货,搞赝品。于是全国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上赝品充斥、假货横行。一些涉世不深的收藏者,还傻呵呵掏腰包呢,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了赝品的倾销市场。

时间已近中午,伍子一脸失望,准备回店里做饭,现在开门营业,还能赶上下午的一个交易高潮,没准还能卖出几件东西。刚要转身往回走,前边不远一个旧书摊位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个摊位以前没见过,应该是新摊。经常在这里摆摊的摊主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就好比自己的势力范围,即使摊主偶尔不来,摊位空着也没人补缺。这是这条古玩街多少年形成的规矩。伍子看到的这个旧书摊摆在市场的最边缘,应该属于新摊位,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势力范围,只能靠边站。

伍子走进观看,哎呦,旧书还真不少。旧书跟老书还不一样,老书怎么也得几十年以上的才能称为老书,旧书范围就广了,严格意义上讲凡是过期的书刊都应该叫旧书。这位摊主摆出来的就应该叫旧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女子世界、小说月报、特别关注、知音、读者……

伍子差点气乐了,这东西也好意思上古玩市场。这些杂志发行量太大,再过五十年恐怕也不会升值。相反,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教科书、文史类书籍等倒有可能升值,比如1960年版《水浒》一套拍出6万元天价,1955年版的《黄巾起义》也拍出了4500元。升值几十倍、几百倍绝不是笑话。

当然书籍的收藏跟他的发行量、历史环境、现存数量、认知程度等都有关系,不是哪一种书籍放个几十年都能升值的。

“老人家,您这些书在古玩市场可不好卖啊。”伍子对摊主说道。他也是好意,逛古玩市场的都是精明人,这种货色的旧书估计不会有人问津。

摆摊的是一老头,手和脸不知是很久没洗还是本来就那样,黑的匀称而凝重,身上的衣服和肤色倒挺般配,被油污遮掩的看不出本来面目。这形象怎么也跟古董商不沾边,怎么看怎么像收废品的。

老人冲伍子咧嘴一笑,露出残缺不全的黄板牙:“我是第一次上这来,能卖几个钱算几个。”

老人是蹬着三轮来的,足足装满好几个蛇皮口袋。有几个蛇皮袋已经打开,各种旧书凌乱的堆放在一起,还有几个袋子没有打开,大概是嫌占地方太大。伍子蹲下身子漫无目的地翻着书堆,绝大多数都是过期的杂志,从九几年的到二零零几年的都有,时间跨度有十几年。伍子暗想,要是把这些杂志从创刊号到现在的都集齐,说不定还有点收藏价值,如果中间有断档,哪怕只是一期,也只能当废纸处理了。大东西论件收藏,小东西就得论套收藏了,这是搞收藏的基本规律。

当然若想从老人这里收集全某一套杂志,绝对不可能,这完全就是一个大杂烩,挑几本八成新的打发时间还可以。伍子随便挑选出几本,准备无聊时打发时间,在另一个蛇皮袋里他发现还有杂志以外的旧书,那是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大部分是当时流行的小说和回忆录,有巴金的《随想录》、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还有毛概、毛选等革命性书籍,另外就是些残缺不全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