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汉唐之文明(1 / 2)

十国帝王 我是蓬蒿人 1735 字 4小时前

莫离的确很失望。他失望是有道理的。

“古往今来,无恒强之王朝,强弱变更,如秋冬变幻,无可避免,更无可颠破。自今往后,中原固能强百年,然数百年之后如何,千年之后又如何?如是视之,草原之民,依然有南侵中原之可能。”莫离神色肃穆。

他接着道:“求我强固然重要,然离窃以为此非万全之法。凡人之交,共富贵容易,同患难就难,何况是国家之间。彼强则我附,彼弱则我欺,此非真理邪?”他顿了顿,面色柔和了些,看着李从璟道:“况且就眼下而言,殿下方才的话,还是没有回答殿下自己提出的问题。”

李从璟点了点头,嗯了一声,“的确没有。”片刻后他笑着问:“莫哥儿可有办法?”

莫离张了张嘴,最终无奈道:“离尚无良策。”

李从璟转身问杜千书:“千书可有良策?”

杜千书寻思着摇摇头,不过他又补充道:“本朝以来,中原与草原往来日盛,若是悉数迁回唐人,令中原与草原不复来往,似不可行。然帝国若是对此等往来没有大策指导,则又失之无为,无异于坐视百年后边患再起。”

“千书说的有理。”李从璟略表赞赏,随即又看向桃夭夭。

“别看我,政事我一向不通。”桃夭夭满脸我很白痴但我很自豪的表情,理直气壮的一塌糊涂。

但她随即又道:“不过既然中原与草原之往来无可避免,何不顺势而为?你们都是熟知历史之人,难道不知数千年之前,我族也不过只有一隅之地?彼时先祖能开疆扩土,至本朝,帝国遂能有万里江山,草原便是特殊些,征服此地要多费些力气,然这不正是你等用武之处?”

桃夭夭这话说完,便发现众人都齐齐看向他,所有人的双眼都亮得厉害。

她顿时有些不好意思,旋即眼帘一沉,气势十足的瞪了回去,“瞅啥?”

诸人讪讪收回目光,没人敢跟桃大当家嘴硬,毕竟打不过人家。

“真是金玉良言,一语惊醒梦中人!”莫离拱手相谢,随后看向李从璟,“历史潮流,可顺不可逆,草原受我族文化之熏陶已然千年,我等何不将此过程推进得更彻底些?”

他脑子里很快理清思路,语速愈发快了,也愈发有力,“大唐文明,天下之最,四夷争相学习、效仿乃不可避免之事。既如此,帝国何不大力推行此事,以使受我大唐文化教化之民,皆为唐人,受我大唐文化教化之地,皆为唐土?彼为外族,固然有乱我中华之嫌,倘若彼为我族,又怎会自毁宗祠!便有乱世,也是内乱,而非外战,待得乱世终结,天下仍会一统!”

莫离双眼清明,语调铿锵,“今之契丹,虽势力小成,然因殿下之征伐,已无力与大唐抗衡。假以时日,海内一统,帝国复有贞观之盛,而契丹不过一隅小国,大唐要化其为内族,未必不可能!”

他总结道:“唐人不必回迁,百工不必南归,今日彼辈倾尽所能浇灌之地,明日自会尽为我大唐所有,于此观之,彼辈仍是为国效力!”

杜千书也神色激昂,补充道:“昔日中华能同化五胡,今日也能同化契丹,其因在何?皆因我大唐文明之优也!千百年后,天下不知有契丹,而只有唐人矣!”

顿了顿,杜千书接着道:“唐人不仅不必回迁,待得帝国强盛,还可令中原百姓出关,使其居之于草原。除此之外,也可令契丹之民内迁,使其居之于中原。如此双管齐下,以我大唐文明之优良,百年之后,长城不复为边关,而只不过是帝国一景!”

莫离很认同杜千书的话,也道:“草原南侵,其因无外乎两者。其一,草原物资匮乏,民生困顿,生计艰难,而关内富庶,故其民愿冒战争之险,而叩关劫掠,此为民情;其二,草原诸部酋长,有雄心野望,故此但逢中原内乱,便欲趁火打劫,或为劫掠财富,或意成就大业。”

“倘使帝国大兴商贾,使关内关外互通有无,则可稍解草原百姓生计之难,又且唐人北迁,以我唐文明之种种先进之处,建设草原,使其稍富,再以唐文明改造其思想,使其忠君爱国、安居乐业,则草原之民不复有南侵之念。”莫离稍微停顿了一下,“倘使民众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谁又愿以命相搏,在刀口上添血求存?如此一来,便纵使草原有英雄人物,也难挑起战事,若其想要建功立业,大可投身朝廷,为国效力!”

众人的思绪都被调动起来,杜千书最后道:“要使化外之民,成为化内之民,须有两个可供依仗之处。其一,文明之先进;其二,帝国之强盛。有帝国之强,则足以征服化外之民,有文明之先进,则足以同化化外之民。如此文武兼用,刚柔并济,草原再大,也是唐土,四夷虽众,尽皆唐臣!”

李从璟看着众人激动的模样,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杜千书最后的话没错,中华历史到了后来,也的确达到了他所说的效果。辽东、漠北漠南、西域、吐蕃,都成了汉文化的辖地,彼处之百姓,虽有族别不同,却也都汉化得差不多,与中原无异。

正因如此,所以清朝之后中华虽经诸侯混战,而最终国能一统,不复关内塞外之别。

那时候,长城,真正成了帝国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