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德国答应提供的机器设备和人员陆续到位,福建全省开始进入全面的建设阶段。
首先是军工企业的建设。孙百里根据与杜周南和军方将领商议的结果,把钢铁厂、制药厂和兵工厂的地址选在闽西南的龙岩,由七十八师负责防务。龙岩远离中央军的控制区,离漳州和厦门两个海港城市的直线距离不足两百公里,并且连接龙岩和漳州的公路早就修通,陆路交通非常便利,这样产品和原料经两个港口可以非常容易地进出福建各地。另外,这裏山脉纵横,道路蜿蜒曲折,桥梁众多,易守难攻,非常适合做后勤基地。十九路军在福州的兵工厂全部并入新厂,另外又招募了两千多名新工人,而刚刚起步的钢铁厂和制药厂也雇傭了一千多工人,在德国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设工厂。
其次是清流钨砂矿的建设。在德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项目上,福建政府同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首批招募的数千名工人在崇溪的大山深处砍伐树木,修建房屋,然后劈山开路,把机器设备运进去,继而开始开采矿石,提炼钨砂。工程公司临时雇傭了近万名工人,夜以继日地修筑连接清流和福州之间的公路。而负责防衞的六十师,也开始在崇溪一带设立军事禁区,用铁丝网、碉堡和壕沟把矿区严密地封锁起来。
再次是军校的建设。德国军事教官开始工作后,孙百里就把福建军政大学分成两所学校,一所是专门的军事学校,叫福建陆军大学,由自己担任校长。另一所专门培养地方干部,叫福建政务大学,校长仍然由卢宏图担任。陆军大学分为步兵、炮兵、工兵和兵器四个专业,学制为一年,每期的学生人数为四百人,主要为十九路军培养基层军官。学校的教官以德国人为主,孙百里从十九路军各部挑选一些军事素养过硬的高级军官协助培训。孙百里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培养出德国那样受过严格训练的高素质军官团,从而把军队塑造成带有中国特点的强大现代化军队。福建政府大学分离之后,主要负责培养地方政府的各级干部,不再兼顾地方保安团队的培训任务,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退伍和退役的军人的数目在大幅度上升,完全可以满足保安部队的需要。
最后,三个整师的装备运抵福州,货轮返航的时候,带上了远赴德国学习医疗技术的一百名学生,至此,德国政府承诺的条件已经全部兑现,孙百里所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承诺。
让孙百里感到欣慰的是,清流的钨砂开采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日产量提高到五吨,并且在不断地提高中,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达到甚至超过日产三十吨的目标产量。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兵工厂、钢铁厂和水雷厂的进展极为不顺!
兵工厂和钢铁厂都是高能耗的企业,需要先建立大规模的动力工厂,而水雷厂作为下游企业,必须等钢铁厂先投产。根据德国技术专家提供的方案,计划修建一个水电站,来满足动力的需求,但是,经过实地勘察后发现,虽然龙岩附近的几条河流都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但是险峻的地形和落后的交通使建筑材料很难运送到选定的地点,最后不得不放弃。经过反覆论证后,决定还是用最直接的燃料发电来提供动力,派出地质勘测人员对福建境内进行大范围的勘察工作,寻找优质的煤矿。
孙百里虽然高度关注兵工厂的进展,但是也知道技术工作不能走捷径,只好耐着性子,暂时把这些事先放在一边,把注意力转移到部队的换装和军校的工作上面。为了降低部队调动对民间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西部防线的稳定,孙百里命令更换装备的三个主力师以团为单位,分期分批开赴福州,并且往返都必须用强行军的方式完成,没有在指定时间内抵达的部队暂时取消换装资格。部队在换装完毕后,留在福州的训练基地再训练一个月,利用这段时间尽量熟悉新装备的性能。在返回防地之前,举行一次实弹演习,由孙百里和军部的参谋们担任评委对演习的结果进行评判,不合格的部队留在基地再训练一个月,同时暂时免去团长和各营长的职务。
在巨大的压力下面,换装的部队积极训练,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新装备的使用技巧,先期换装的部队全部通过军部的测试。这样一来,在孙百里的巧妙安排下,通过一次换装,对十九路军的几个主力师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战术训练,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