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依然在闪耀,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在海天相接的东方,大海和清晨却已经在第一缕蔚蓝色的晨曦中拥抱起来,天空顿时变得遥远深邃起来,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七架涂着血红色膏药标志的轰炸机在十五架战斗机的护衞下,从福州东北方向的大海深处疾驰而来,在接近海岸线之前,迅速降低高度,从四千米高的云层中间呼啸而下,在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发起了又一轮空袭。
福建空军紧急出动二十二架战斗机,在地面防空火力的支援下猛烈反击日军,激烈的空战随即在福州上空展开。日军轰炸机群匆忙扔下炸弹之后,迅速脱落战场,战斗机也开始向海峡中间且战且退,出乎日军意料的是,福建空军一反常态,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死死缠住对方战斗机的同时,分出五架战斗机追击轰炸机,很快就越过沿海岛屿,在海峡上空与日军激战起来。
与此同时,空军大队长刘志航亲自率领的轰炸机编队从福州机场紧急起飞,前面的两架飞机的机腹下面悬挂着两枚八百公斤的重磅炸弹,后面的两架则只挂了一枚,不过,在机腹中间还携带了十几枚五十公斤的小型炸弹。
福建空军仅有的四架轰炸机是年前从美国购买回来的马丁B10型轰炸机,采用全金属、张臂式中单翼、流线型半硬壳式机身,装用两具怀特旋风式发动机,配装史匹特灵式整流罩,收放式起落架,及开敞三座式座舱,中段机翼与机身结构合为一体,除机翼后缘及各飞行操纵面使用蒙布,机身背及腹部使用波纹状金属包皮外,余皆为光面张力金属包皮,手控机械致动式起落架,固定式尾轮;最大时速380公里,巡航速度340公里,航程2200公里,载弹量为两千公斤,并且装有诺顿式轰炸瞄准镜和7毫米口径活动机枪四挺。飞机的性能虽然和日本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九六式轰炸机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其载弹量却是对方的两倍以上,刚好满足福建空军的要求。
由于事先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多种渠道确定了日本航空母舰编队的具体|位置,所以刘志航的轰炸机编队起飞之后先向西北方向飞出几十公里,然后掉头向东北方向全速前进,在八点四十五分以人字形编队飞临台湾岛以北一百五十海里,浙江南部海岸以东两百海里处。透过天空中淡淡的浮云,飞在队伍最前面的刘志航大队长首先发现了日军航母编队——两艘驱逐舰和一艘战列舰护衞着“赤城”号航空母舰在平静的海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着,丝毫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在灭亡的边缘徘徊!
“赤城”号航空母舰原本是日本海军“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一艘,于1920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到了1921年,受《华盛顿公约》的影响,建造中的“天城”级面临停工解体的命运。日本海军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将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由于日本当时只有小型航母“凤翔”号的建造经验,因此在设计这艘排水量比“凤翔”号大近三倍的航空母舰时,煞费了苦心。
“赤城”号在1923年11月重新开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殊:最上层为飞机降落甲板;第二层甲板上有舰桥及2门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故称为“炮塔甲板”;第三层为飞机起飞甲板,长56.7米,可搭载60架战机(16架战斗机、16架侦察机及28架攻击机)。
1938年,“赤城”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拆除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最上层甲板延长变成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96式战斗机16架、96式攻击机51架、96式俯冲轰炸机24架),运送飞机的升降机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飞行甲板左舷增设舰岛,排水量增加到41300吨,航速31.2节,堪称日本海军航母中的翘楚。
在接到返航的轰炸机带回来的消息之后,舰队司令已经派出了第二批战斗机前去围歼福建空军,当刘志航的轰炸机编队飞临舰队上空的时候,航母的飞行甲板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架轰炸机和二十余架战斗机,此时在忙碌甲板上,航母的后勤人员紧张地给飞机悬挂炸弹和补充油料。
看到日军完全没有防备,刘志航禁不住喜上眉梢,他立即用略带嘶哑的声音命令道:“发现目标,降低高度,准备攻击!”
轰炸机编队迅速钻出云层,向日军舰队俯冲下去,7000米、6000米,5000米,随着高度的不断降低,目标的体积在飞行员的视野中急剧扩大,甲板上原本像蚂蚁一样小的人影也逐渐清晰起来。
在降低到2000米高度的时候,航空母舰上面突然响起凄厉的防空警报,紧接着,战列舰和驱逐舰上的防空警报也先后响起来,甲板上忙碌的士兵顿时慌作一团,四处乱窜;已经坐在驾驶舱里的飞行员们有的慌忙推开舱盖,准备逃跑,少数悍勇的干脆直接发动飞机,升空作战;虽然也有几门高炮开始对空射击,但是稀疏的炮弹全部落在轰炸机的身后,日军舰队迎来了第一波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