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光显惊然意识到烈周道、乌济显发动兵变,鸭渌府府治(位于后世吉林省白山市代管的临江县级市)已经被对方全面控制……他好歹未被擒获,却也只得与数十亲信往南面连夜奔逃,至鸭绿江畔寻得船只渡水,而投奔泰封国王建去了。
烈周道与乌济显占据鸭渌府之后,又立刻向沈州派出使者,对魏朝表态愿意臣服;而位于鸭绿江以南的南海府,由于先前王建已派兵介入,则仍由大光显与泰封国联手占据。
起码由于渤海国最后一任国主大諲撰的劝告,本来意图复国的渤海遗众有七成上下改变心意,愿意归顺于魏朝。而先前由泰封国收容的数万渤海族民当中,听闻他们留在故地的同胞,以后大多很有可能成为中原王朝治下子民之时,也都难免心生涟漪……
毕竟渤海族民有过先前被契丹亡国的凄惨经历,也都能意识到老百姓生活得是否稳定,能够免受外敌入侵,也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强大。那么是留在泰封做个小国寡民,还是得以重返故土做魏朝治下的百姓……这也并不是一个难以取舍的抉择。
当大玄震、烈周道、乌济显据龙泉、鸭渌二府,宣布愿意归顺魏朝。过后不久,便有先前本来投从泰封国,并接受王建册封的渤海族大将叛逃出走,带领数千渤海族民一路往北,奔至鸭渌府禀说如今这般形势,已经不似当初那般由契丹掌控渤海故土全境,所以我们不愿在泰封国定居,情愿能够重返家园故地。
鸭渌府方面收容了那员渤海族将领,以及数千同胞族民,经传报声息,这一桩子事让驻扎于沈州的魏朝军旅知晓之后,便又写成公文,转呈上报至汴京,而要让魏朝帝君知晓……
“启禀陛下,渤海族高模翰,本来于亡国之时南投泰封。如今他则带领数千族民背反归投,已由鸭渌府予以安置……”
但听到高模翰这个名头,李天衢也不由心思一动……心说按此人正史线的轨迹,的确是于渤海亡国之后,南逃投奔了伪高丽……而这高模翰还深得王建的器重,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只是后来不知何故,高模翰又潜逃回契丹治下,而成了辽国初期的名将。
按辽史中记载,高模翰其人“有膂力,善骑射,好谈兵”……所以即便于渤海国亡之后,还能陆续深受王建、耶律阿保机等雄主赏识。而他本来作为辽朝将领,于讨灭后唐、后晋的战事中屡建战功。
甚至在耶律德光帐下听命期间,更是倍受那辽朝太宗皇帝赞誉称“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此国之勇将,朕统一天下,斯人之力也”、“爱卿之计,诸将莫及此”、“朕凭高观两军之势,顾卿英锐无敌,如鹰逐雉兔。当图形麟阁,爵貤后裔”……这般说法又何止是君主夸奖臣子,倒更有股小迷弟推崇偶像的意味。
按说辽国本来也多有能征善战的将才,然而耶律德光却对高模翰这个渤海人不吝溢美之词,还要凌驾于众多契丹开国功勋之上,简直要把他夸成辽国第一名将……而按其战绩,于契丹攻讨后晋之时,也曾杀得“晋人震怖,不敢接战”,直到辽朝第三代世宗、第四代穆宗继位时,高模翰仍是倍受推崇,家世代袭重禄、家累余赀,他作为渤海高氏的先人,后世子孙便是依附于辽朝的世家大族。
一想到正史中耶律德光对高模翰的赞誉之词,李天衢听到这个名头,心裏也不住泛起嘀咕:这货……当真就那么能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