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2 / 2)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纪绪又问:“遇到对的人,一生就会很美好吗?”

老方丈摇了摇头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纪绪道:“‘相爱’既然如此地不易,为何不能好好珍惜!?”

老方丈说:“任何事物的最后结果,都不会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时的美好和淡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纪绪笑道,“如果,一切事物都停留在最初的感觉也挺好!多么美妙,那么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

“也不然!”老方丈说,“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好的感情是在渡尽劫波和柴米油盐后,任然只消往上抬一眼,就能万般温柔涌上心头,人生何必如初见!但求想看,两不厌。”

纪绪问道:“可是,人的一生,尤其男女间的情关,如何才能安全地渡过呢?”

“人生一世,皆在渡。”老方丈告诉纪绪,“天不渡人,则人自渡。渡人者,得人心,在于慈悲真诚;渡心者,得心静,在于清净平等;渡己者,得安生,在于觉醒心量;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一念起,风声鹤唳,一念灭,繁花似锦。”

纪绪说:“我明白老方丈,您的意思是说‘善恶就在一念间’。”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老方丈继续说道,“其实,有的时候,分开,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佛说,‘前世不相欠,今世不相见。’陪伴是因为还债,离开是因为还清了;得到是因为缘分到了,失去是因为缘分尽了。”

纪绪喃喃地道:“不知修染兄能否悟出这个道理。”

老方丈说:“如果他悟不透纷扰的世俗,就在心里种一株菩提树[1]吧,它无须开花,也无须结果,只是在精神的境界中永远留有一颗淡定的禅心。此地清凉!清凉,能击退灵魂的浮躁,清洗出人的善良;清凉,能抵抗世俗的浮躁,清洗出生命的真谛。此处虽为佛家之地,但佛祖也无法保佑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心底澄清,才是拯救自己唯一的办法。老衲已赐他法名‘释然’,希望他一切释然……”

————————————

注释

[1]菩提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1)佛之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

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2)宗教渊源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

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中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

(3)菩提祖师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

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菩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

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

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

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其实,佛已经超越了六道轮回,既然是佛,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明了的。化身无量无边,去度众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吗?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总之,度人是讲善念巧方便的。

(4)菩提子

菩提子乃西藏语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呈穗状;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

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中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校量数珠功德经(大一七.七二七中):“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