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当时的科技不像如今这样发达,那时的母亲生孩子,有“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的说法。所以,古人觉得生日那天,应该以孝敬母亲为主。
(1)生日,应是过阳历还是过农历?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日记录方法跟西方大相迳庭。
中国人,新的一岁开始于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也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就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意味里面还有岁数的一定含义。所以,中国人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
传统生日一般是按虚岁计算。
古人认为,人在母亲的肚子里也是有生命的,应该计算在内。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是一岁。第一个生日称为“周岁”[也就是虚两岁],几乎是最重要的生日。
旧时年长者过生日分得比较仔细。
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长过生日还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称为祝寿。
整生日:指的是每逢个位数是9或者0的生日,例如59岁、60岁、49岁、50岁等。
每个生日皆有不同的称呼:“大庆”是每逢生日个位9的生日,例如39、49、59、69、79等;“正庆”是每逢生日个位0的生日,例如40、50、60、70、80等;“散生日”是指生日个位数是1-8的生日,例如51-58岁。
(2)为什么把过生日叫长尾巴?
这是中国古典的民间俚俗用法,用来称呼小孩子或尚未结婚年轻人的生日。
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前医药不发达,婴幼儿夭折率高,民间传说把小孩名字取得难听点儿,容易养活,就像养个小狗小猫长似的成天摇着个小尾巴;二是长辈做生日是很正式的事情,小孩子过生日就不必那么讲究排场啦。所以家中长辈叫过生日或做寿,至于小狗子们就叫“长尾巴”算了。
(3)生日的起源
生活在先秦时期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过生日的概念。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其实是关于孝敬父母最早的言论。
这段古文的大意为父母的年纪,一定要时刻记在心间不可忘记。应该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同时也应该为父母衰老而忧惧。虽然并未提到“生日”二字,但是却通过“父母之年”,表达出了古人对生日的意识萌芽。可以说秦汉两朝之前,几乎没有过生日的概念。直到秦朝建立之后,过生日的说法,才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私人宴会。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庆祝生日的源头,应该是庆祝佛祖生日。
从这一点看,其实也完全符合生日起源于秦汉的说法。因为有关佛教东渡,我国的最早记录,就是在大约公元1-3世纪,而此时正处于汉朝统治时期。据《三国志.吴书》卷4《刘繇传》记载:“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此时正处于公元3世纪初期。
(4)生日的历史沿革
一、秦汉时期贵族有权过生日
汉朝时期过生日开始盛行,但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富裕家庭。因为按照古人的说法,只有王侯将相才有资格过生日。由此看来,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过生日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日习俗开始流向民间。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姓名》说:“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大概意思就是生日就是生子的日子,之所以会以“子”代替所有孩子,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以男人为尊,而女孩子的生日往往被忽略。
秦汉之后的老百姓,之所以对过生日如此重视,其实主要源于对长寿的渴望。古人的寿命相对来说比较短,秦汉时期能够活到40岁,就已经步入了老年时期。正所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孔子对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但真正能够活到七十的人却甚少。所以,40岁以下的人过生日被称为“过生”,而超过了这个界限则被称为“长寿”。
二、生日习俗沿袭至唐宋
唐代《封氏闻见记.降诞》中记载:“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唐代人过生日,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并且在过生日的时候,所有晚辈都应该悉数到场,并为长辈贺寿。同时,还会举办有酒食的生日宴会。
虽然上文中,以简短的文字道出了唐代生日习俗。但是也有史料记述,唐朝人并不过生日,他们认为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每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需要母亲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所以人们认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希望孩子们在过生日的时候能够记得母亲分娩的痛苦,体会父母的艰辛。所以,在生日当天应去孝顺母亲。
实际上大规模的盛宴诞生于宋代,寿桃、寿饼、长寿面等食物,也是宋朝人过生日时的标配。
(5)汉朝人的生日习俗
一、生日文化
关于民间热议的生日文化,其实也成型于西汉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的《礼记.内则》中,就曾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悦于门右”。但真正将这种习俗确立的却是汉朝。意思是说,孩子生下来时,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家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门的右边挂手绢。以后每年的今日,家里都要设宴庆祝,以消灾驱邪并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也就是通常说的“过生日”。
古人过生日的最早记载:南北朝时期编纂的《颜氏家训》中,记载要给孩子过第一个生日。实际上这种颇为讲究的生日习俗,也是源于汉朝时期。在汉朝人的心目中,所谓的生日主要是向父母表达感恩。举办生日宴会,并不是为了过生日人的出生,而且要让过生日的人向父母道谢。关于汉朝人过生日的习俗,虽然目前的资料并不充分,但可以肯定的是,丧父或丧母的男人,绝对不能在生日当天宴饮作乐,甚至从此以后也不能过生日。
也有很多“无教之徒”,他们的父母去世后,依然不顾哀伤庆祝生日。这样的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屡教不改甚至还会被杀头。看来,汉朝人对于过生日的习俗,其实早已经做出了礼仪规定。
二、生日礼俗
据《日知录》卷十三记载:“生日之礼,古人所无。至齐梁间,乃行此礼”。这句话所说的“生日之礼”,其实就是汉代人过生日的讲究。虽然“至齐梁间,乃行此礼”,仿佛是说在汉代灭亡之后,才出现了过生日的礼节。
秦汉时期生日的出现,一定会有相关的制度。尤其是过生日最早源于贵族阶层,所以就更应该讲究礼数。汉代时老百姓过生日虽然没有长寿面,但吃几个鸡蛋或肉类食品,还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
实际上生日庆贺活动习俗,最早起源于汉代时的南方地区。但由于北方才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曾有一大段历史时期,这种习俗被人们强烈排斥。因为过生日是为了感恩父母,所以“感伤”反思才是过生日的主题。
三、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是将生日分为大小之别的。
一般情况下,从孩子出生至十岁时才会过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日。这种大生日可称为“长尾巴”,母亲的娘家人需要送米,以及衣物鞋帽等以示庆贺。
在十岁之后一直到四十不惑,基本上都没有过生日的习俗,只不过在生日当天,会添置荤菜而已,称为“小生日”。汉朝人之所以在40岁时不过生日,主要是因为“四”与“死”谐音。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时,才开始举办寿宴,而且五十岁生日还被称作“大庆”。
因为按照孔子的说法,人到了50岁,很多没有实现的理想,也很难有机会实现了。所以到了这个年纪就不要再过于强求,而是应该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此时依然可以很努力,但是千万不要过于强求结果。到了六十耳顺的年纪过生日可称为“上寿”,子女需要在父母寿辰时为其做寿。
汉朝人之所以将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乃至七十岁,当做十年一次的大生日。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就像一个短暂的轮回。
俗语有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其实说的就是十年过一次生日。时至今日这种习俗在南方依然十分盛行,只不过人们对过生日已经不太重视。很多人在过生日的时候举行宴会,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让亲朋好友小聚一下。
(6)生日是“男过九,女过十”,还是“男不庆九,女不庆十”?
一、北方民俗中有“庆九”“庆十”之分,即男不庆九,女不庆十。即“男庆实、女庆虚”。给男人庆寿用“十”的整数,每十岁为“一秩”也叫“一旬”。给女人庆寿则提前一年,如六十岁生日在五十九岁时庆祝,称为“四秩晋九”。
二、江南民俗中流行做寿庆“九”不庆“十”的风俗。所谓“庆九不庆十”是说做寿不逢十,要提前一年逢九做,此习俗据传与《三国演义》六十九回里的“赵颜借寿”的故事有关。
赵颜寿数本应十九岁,神卜管辂占卜以后,为其出谋借寿,主管生的南斗星君在赵颜的生死薄上“十九”之前加了个九字,竟让他活到九十九岁。也有说法是“做九不做十”是因为“九”与“久”同音,有长久之意。
三、风水学中的生日
十全为满、满则招损——“十”在风水学中有着最大的说法,而在中国还有一种认知就是“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所以在给老人祝寿方面比较忌讳在整十岁这一年庆寿,就有一个提前不推后的原则,所以就会选择给老人提前一年过生日。
男庆近,女庆满——有些地方过生日还区分了性别,而男庆近,女庆满的意思就是男性要提前一年庆生,“近”的意思就是与整岁最接近的一年。女性则要在整岁时庆生。
这其中的道理是,男属阳,女属阴,而九则是最大的阳数,所以在给男性庆生的时候适合提前一年过生日,而十岁属阴,正好就适合女性过生日。
缝九大过——第三种说法是指不管是每逢虚岁到了九的年份还是九的倍数的年份,只要与九有关的年岁都要大肆庆祝,因为在风水学中有缝九年运势不好的说法,容易多灾多难,所以在缝九这一年就要集所有人给老人送祝福,期望在这一年当中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总之,生日见证了人们第一次来到新世界的那声啼哭,也会记录人们在世界上所走过的痕迹,每个人庆祝生日都有独特的情感,里面一定包含了个人所有的期许。
[2]僧侣地主
金、宋统治地区,原来都有大批的僧侣地主。僧道的上层,占有田地出租或役使下级僧道耕作。元朝统治时期,僧侣地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以吐著萨迦派的佛教领袖世代为帝师,总领全国的佛教。喇嘛僧人,即所谓“番僧”因而获有种种特权。江南地区,南宋时禅宗的临济宗在江浙一带盛行。元朝灭宋后,一二八0年,余杭径山临济宗禅师云峰妙高曾来大都,为禅宗争得继续传教的权利。天台、华严、律宗等宗派在南方各地也还有流传。忽必烈以僧人杨琏真伽为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占有田地二万三千亩,私庇平民二万三千户,仗势勒索金银珠宝。各级僧官也都占有不等的地产,隐庇平民,不输租赋。一些僧官甚至凌驾官府,受理民讼,多方勒索,形成特殊的势力。
(1)寺院遍地
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也都占有大量的田产。
世祖忽必烈敕建的大护国仁王寺,在大都等处直接占有的水陆地和分布在河间、襄阳、江淮等处的田产,共达十万顷以上,此外,还有大量的山林、河泊、陂塘。大承天护圣寺,在文宗时一次赐田即达十六万顷。顺帝时又赐十六万顷。一般寺院也都占有数量不等的田地。大德《昌国州图志》记全州共有田土二千九百余顷,其中一千余顷为佛寺道观所占有。江浙行省寺院林立,占有田地数不可知,行省所管寺院佃户即有五十万余户。各地寺院还占据山林为寺产。
许有壬《乾明寺记》说:“海内名山,寺据者十八九,富埒王侯”。寺院田土山林,虽然属于寺户,不为私人所有,但实际上为各级僧官所支配。大寺院的僧官即是披着袈裟、富比王侯的大地主。
寺院所占的大量田产,除来自皇室赏赐和扩占民田外,也还来自汉人地主的托名诡寄或带田入寺。
元代寺院道观可免除差发赋税,因而汉人地主将私产托名寺院,规避差税。有的富户使子弟一人出家为僧,便可将全家田产托名某僧所有,不再纳税。有的地主将田地舍入寺院,再向寺院承佃,这样,便可不再向官府交税和不再负担差役。也还有一些地主,名义上布施家产入寺为僧,但仍与妻妾同处,占田出租,与不出家没有什么区别,但因此便可逃脱赋役和官府的一切烦扰。一二九一年,宣政院奏报全国僧尼多至二十一万三千多人。实际上还要超过此数。仁宗时,浙西土豪沈明仁,创立白云宗,托名佛教,强占民田二万顷,纠集徒众十万人,蓄发娶妻,自有田宅,形成一个托名佛教的地主集团。
(2)道教情况
道教在元代也具有很大的势力,据说男女道徒有三十万人。道教的信徒主要是汉人。江南道教以龙虎山张天师为首,世代相承。据说张天师“纵情姬妾,广置田庄,招揽权势,凌轹官府,乃江南一大豪霸”。北方道教原有全真、真大、太一诸教派,而以全真为最盛。全真道创始于金代,原来即是一些拒不仕金、逃避现实的汉人地主的结集。由于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请,全真道最先获得特有的优遇,一度大有发展。元初全真道虽然受到佛教的排挤打击,但元成宗时又给予优容。道士得与佛徒一样可免除赋税差役,但又可合法地蓄发营田,与妻子同居,纵情享乐。元初名儒,如王鹗、姚枢、王磐、窦默等也都与道徒往还。道土地主成为汉人地主中的特殊的阶层。
元代社会中的景教徒和伊斯兰教士,主要是色目人,也同和尚、道士一样地受到免除赋役的优遇。元初曾有过也里可温、答失蛮,僧、道“种田入租,贸易输税”的诏敕。可见景教、伊斯兰教也有人占田业农,但他们大多数人还是以经商作为主要职业。一些贵族教徒入仕元朝,成为各级官吏。(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