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没个兴阑人倦。
月光,拉长了多情的树影,宛若一个冷艳的少女,伫立在冬夜的寒冷中,美得逼人,令人窒息;寂寥的原野上,清癯的树梢悬挂着一丝寒冷,凝结着一份宁静,仿佛是一朵冰冻的大地上剪下的冰凌花装点在夜空中;走在蓝色的月光下,硬邦邦的大地,冰封的高粱河,仿佛都在储藏冬天的沉静,催生着又一个春节的来临。
马车沿着官道不紧不慢地走着。
甄友乾仿佛有什么心事:他感觉浑身刺挠,上下不得劲,坐在驾驶的位置上有些坐立不安……
坐在车里的清婉也感觉到丝丝的冷意,她紧紧地抱住有才,问道:“你以前听过你先生写的那首《咏海棠》吗?”
有才问:“什么《咏海棠》?”
“就是刚才,出门时,你先生吟的那首。”
“没有啊!”
清婉又把纪绪的那首《咏海棠》又复述了一遍,问道:“你以前可曾听过?”
有才道:“没有。”
清婉问:“这诗的意思,你可理解?”
有才又摇了摇头……
月亮西行,就要接近西山了。
没风的夜晚,显得大地更加地清冷。赶集的人们,有的缩着脖子,拐着篓子,抄着双手慢慢地行走;有的背着竹筐,手挎着双缆,喘着粗气艰难地赶路。
清婉一掀车帘,小声对友乾说道:“我要,方便。”
友乾“吁”的一声,喊停了马车,他拉紧刹车,跳下车来。清婉出了车厢,坐在驾驶的位置上,耷拉着两条腿,想让友乾搬马凳过来,踩着它下去。
谁知友乾并没有去车后搬马凳,而是上前直接把清婉给抱了起来,径直往车后走。清婉被他的举动吓了一大跳,可也不敢出声,怕车上的有才听到,就这样任由他抱着,一直到了马路牙子上。
清婉的脚刚一落地,就试探着往河下面走。
友乾问道:“你不是要方便么,就在这上吧!”
“这儿哪行,人这么多!”
“哪有人?哎~,你别忙,我过去扶你,这黑灯瞎火的……”友乾又赶紧过去扶着她往河堤走。
月亮将要下山了,只剩下了半张脸。
河对岸的远处,有几户人家,除了几声犬吠外,没有半点动静;村外的几处树林,静静地躺在如霜似雪的月光里;树林外更有一抹青山,如梦如痴地像是浮在雾里。
友乾俩深一脚浅一脚的,根本也看不清河岸的情况,友乾干脆又抱起了她,用脚试探着下河堤,嘴上埋怨着:“你这人,是真能欺负我!”
清婉“嘻嘻”地笑,“我又没让你抱。”
“在路边,多方便。”
“那儿赶集的人多,‘嘘嘘’之音,他们怎能听不见?”
“谁不撒尿?谁撒尿又不出声呢?就你的声音金贵?他人听不得?”
“那当然~”
一棵大柳树挡住了他俩的去路,友乾停在大柳树旁,“就这儿吧!”说罢,便放下了清婉,自己倚在大树上喘息。
清婉用脚试探着,找了块平整的地儿,便蹲了下去。
友乾逗弄她道:“咦~,你不脱裤子呀!你撒裤子里,我带你出来这么远干嘛,不是多此一举吗?”
“明知故问!”清婉剜了他一眼,“去!一边去!”
其实,元朝的女人穿的是“穷裤”,也就是“开裆裤”。为什么要穿开裆裤呢?就是为了上茅厕方便。
难道古人解条裤腰带就那么费事?
真的费事,尤其是冬天的棉裤,都是从头到脚连在一起的,这一来一回,上个厕所还不得折腾死?于是人们普遍就在裆的位置开了个口,这样就可以免去脱裤子的麻烦,方便人们大小便。这也是古人把出恭、上厕所称作“方便”的由来。
女人穿开裆裤的习惯,一直到了明朝才有所改变,裤子的形状才跟现在的一般无二了。
友乾转身端详起这棵“丫”字形的大柳树来,他围着它转着圈地琢磨。清婉说:“别在这瞎转悠,快离开!”
“我看树,又不是看你。”
“谁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友乾“嘿嘿”一笑,拍了拍树干,这才离开……
————————————
注释
[1]裤子
从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服装的风采——王公的锦衣华服显得华贵,女子的霓裳羽衣更是飘逸。汉服在今天仍然会在某些场合出现,并且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汉服唐装是昌盛时代的产物,它的制作非常地繁琐,其中包括:玄端、襦裙、襦袴、衣裳、长衫、深衣、袍衫、广袖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宫廷贵族的衣服,普通庶民,却只有上衣下裳,没有裤子。
我们现在有个词叫“衣裳”。
在古代,衣其实特指的是上衣,而裳呢,指的是下摆,也就是裙子。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裳”在古代通“常”。“常”这个字很像站着的一个人,然后底下用巾裹住,这个巾其实就是裙子,或者叫遮羞布。商周时期的人不穿裤子,只有裙子,既是裳。
古人上衣,下裳,里面真空。为了盖住下裳的部分,上衣会做得比较宽大,这样在起立或者大动作时不至于有失体面,于是相应的出现跪坐礼仪,这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尊严,看起来更加得体。
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身己穿著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战国初期,人们为了保暖,把两片裤管分别用绳子系在大腿侧,算是最原始的开裆裤了,这种样式的裤子叫膝裤,在《金瓶梅》里有多出提及,潘金莲也曾穿过。
战国后期,处在北方的赵国,接壤匈奴,而匈奴骑兵多,速度快。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有鉴于此,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史称“胡服骑射”。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变服装。他带头穿上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都穿短小合身的胡服,下身裙改成合裆裤,从而便于活动,进而学习骑射。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到了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昭帝即位,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帝宠幸皇后,早日得子,霍光就让所有的宫女都换上了“穷绔”,让皇帝不对其他女人发生兴趣。这种裤子就是在原来的胫衣基础上,加了一个护裆,但前后还是有空隙,用带子系起来。这样做还是为了便溺的方便。
皇宫的衣着打扮一经传出宫外,人们开始演变,把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称作“深衣”,这就是后来的汉服。这个时期,很多人开始穿裤子,只不过这种裤子与现在的裤子不同,它叫“绔”或“褶绔”。这种绔有长短之分,只能穿在里面,露在外面是不成体统的,因为它只有两个裤管,没有裤腰和裆部,用绳子系在腰上。外穿胫衣保护小腿和膝盖,然后外面再穿裳裙。
古时人们把不学无术,整日斗鹰走狗的大家子弟叫做纨绔子弟。这里的“纨绔”就有这个问题的答案。细绢为“纨”,胫衣为“绔”。这个胫衣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开裆裤”,实际上也不是开裆裤,因为,这个胫衣实际上就是两条裤管,用绳子绑好。
据史料记载,晋代出现了“裈”,这便是真正的连裆裤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长裤,短裤又名“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现在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
有了裤子能够保暖,人们在寒冷的时候也乐意穿,毕竟人们在骑马的时候,也不想因为没穿裤子而露出腿导致走光。有裤子穿好是好,但有一点很麻烦,那就是上厕所。前面说了,古人的衣服都是从头到脚的,这一来一回,上个厕所还不够折腾的,于是人们普遍就在裆的位置开了个口,这样就可以免去脱裤子的麻烦,和之前不穿裤子的区别,只是腿上多了两条保暖的裤筒而已。不过随着汉服的改进,衣服也逐渐的由繁至简,上厕所的时候往往不再是那么麻烦,裤子渐渐地也不开裆了。大概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才逐渐穿上了不开裆的裤子。
尽管后来出现了合裆裤,但开裆裤也仍旧存在,南京高淳县花山乡出现的南宋砖室墓之中,出土的9条裤子便有3条是开裆裤。开裆裤能够长久不衰,离不开两性。汉灵帝为满足“性致”,让宫中妃嫔宫女穿着开裆裤,让他临幸;女人出嫁,男人娶妻,嫁妆之中便有“开裆裤”,让第一次房事含蓄,减少女人的娇羞感。而现在穿开裆裤的,只有婴幼儿。
到了明清时期,裤子的形状已经跟现在的一般无二了,只是那时候皮带还没有发明,人们采用汗巾系紧。(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