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暑退清凉快哉风(2 / 2)

舜华美美地吃着:“你也吃呀!”

“我吃了,我在那里吃一碗牛肉拉面。”

“那饭铺还敢把这么好的食盒借给你这个乞丐?”

“谁乞丐?谁乞丐?乞丐有大摇大摆地去饭店吃牛肉拉面的么?!”大长腿显摆地说,“告诉你吧,是饭铺的掌柜接待的我!”

舜华笑道:“是人家店小二,怕你吃了不给钱,才叫来了掌柜的吧。”

“你怎么知道?”

“我是鬼呀!我警告你,你以后别想背着我干坏事,你的一举一动,我全清楚……”

“不是,我跟你说,当我把那一沓钱拿出来往桌子上一摔,那掌柜的立马对我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还让我以后带着你常到他的小店去吃……”

“光着去呀!”舜华道,“你说你,光想着吃,干嘛不给我买件衣服回来。”

“诶~可不能买什么衣服!你若穿上了华丽的盛装,我们还能要着钱么?谁会把钱扔给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美人……你说唻,帮主?”

“那,我穿什么?”

“你穿我的呀!”

“咱俩倒着穿呀!?”

“乞丐么,没那么多讲究!”

“可我总得找点东西遮遮体吧?”

“待会儿,我弄些蒲草给你编个草裙。”

“是啊,穿着草裙上街,恐怕人家施舍得更多!你这不是‘耍猴’么!”

大长腿被她的话逗笑了。

舜华又说:“反正我不管,我就要穿衣服,哪怕是旧的也行!”

【二】《黑云暗苍穹》佚名

黑云暗苍穹,玉露随风落。

丝挂乾坤千万条,飘渺连田陌。

禾吸枝叶肥,花润飞香沫。

暑退清凉快哉风,沁透吾魂魄。

下午,来了一阵风,看样子要下雨。

舜华问:“要下雨了,我们晚上在哪儿过夜?”

大长腿说“哪有地方去呀!”

“你就让我爬在草地上睡呀,连点铺垫的东西也没有?”

“要不,你趴到我身上,我给你隔开地上的草……”

舜华不屑道:“你够长短么!”

“哎,你不是说你是从棺材里爬出来的么?”

“是啊!”

“棺材里被褥【1】还在吧?”

“反正,我出来的时候还在,现在还在不在,我就不知道了。”

“走,我们去找找。”

“可我不知道哪座山呀!”

“你走过的路,有没有能想起的地方?”

“好像经过了‘宛平县衙’。”

“你能确定是宛平县衙?”

“哎呀,我是认识字的。”

大长腿想了会儿,说:“在这方圆10里,只有郭庄子村西南有个小山[今郭庄子公园],离这也就七八里路。走,我们去找找?”

“这会儿?哪能行。我还光着呢!等到半夜,咱俩再出去……”

————————————

注释

【1】被子

被(bèi、pi),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衣、皮声,“皮”也隐含皮附在外的意思。其本义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但古时的“被子”,却不叫“被子”。先秦的人们称被子为“衾(qin)”、“裯”、“寝衣”等。

“衾”与“被”的区别,还直接反映在厚与薄上。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寝衣)是一种没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夹被,是午休这类短暂休息时用于覆体的,故古人又称寝衣为“小卧被”。

《诗经.国风.召南》中的《小星》一诗里即有“肃肃宵征,抱衾与裯”的表述。这句话通俗说来就是:“天没亮就要离开温暖的被子外出了。”这里的“衾”与“裯”皆为被子,裯是单被。

古人被子的大小与使用者的身高有关,像做衣服一样“量体制被”。《论语.乡党》里有这么一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时要有小被,长度是一个半身高。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以汉尺来算,其身高约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时代的周尺来算,身高也在1米91。据此可知,孔子盖的被子应比一般人的大许多,长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盖的被子最小宽度为一幅。一幅宽的被子应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况下短暂休息时覆体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单人被一般不会少于两幅宽,双人大被都在三四幅。也就是说,古人所盖被宽在1米至2米之间,这与现代人所盖被子的宽度差不多。

在古代,能置办一床像样的被子并不容易,经济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穷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连小被也置办不起。但由于被子是御寒之物,所以古代乐善好施之人常会在冬日给穷人“送衣送被”以表达关爱,现代流行的“送温暖”一词就是由此演绎出来的。

(1)古代被子也分冬夏

作为御寒之物,有钱人当然会用貂皮狐裘、羔羊皮毛,贫苦人家有张光板儿羊皮狗皮就很满足了。夏天的衣物,有钱人穿绫罗绸缎,没钱的仍然是麻布。

中国古代所用的“麻”主要指的是苎麻,它在国际上被称作“中国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使用和加工的历史,被广泛应用在制绳、造纸、纺织行业中。上图的唐代名画《捣练图》即如实反映了麻布制作过程,唐诗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也是对此情此景的文字描述。

为什么会对麻布、麻衣捣个不停呢?很简单,麻纤维韧性大、较坚硬,只有靠木棒多捣上一阵才能柔软一些。然而,就算捣的再久,贴身穿着也还是不太舒适,会有刺痒感。

像今人一样,古人居家也会准备冬夏两套被子。如魏武帝曹操,生前就做了不少被子。晋人陆云在《与兄机书》里记载,他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中“有寒夏被七枚(床)”。

夏被(单被子、小被子)与冬被一样,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现在又称“空调被”,房间开空调所盖,避免受凉,而古时候有一种夏被真似空调被,盖在身上可降低体温。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这种空调被叫“神锦衾”,为大轸国所进贡:“神锦衾,冰蚕丝所织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龙文凤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凉透体。”神锦衾所用蚕丝现在又叫“真丝”,是高档被用丝,古人称这种真丝被为“丝衾”。现代的“棉被”一词在古时写作“绵被”就是此原因。

(2)古人盖的被子都是用什么填充?

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谓“被胎”。在没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丝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芦花、杨柳絮、茅草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居笺》称:“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絮质量很差,“败絮其中”一说就是这个意思。显然,布衾盖在身上没有丝衾舒服、温暖的,特别是盖得年头一多,保暖效果会更差。唐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即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此外,古人还用鸡、鸭、鹅、羊等禽兽的羽、毛来做填充物,现代人喜欢的“鸭绒被”、“羊绒被”,在古人面前其实并不新鲜。

唐宋时,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又想到用纸来做被子,此即“纸被”。纸被以福建产质量最好,宋诗人陆游在收到朱熹从福建带给他的纸被后特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一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

(3)棉花何时传入中国?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5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大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16世纪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发现当地植棉业已很发达,岛民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当地人的服装。

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区,那时的棉花称为“织贝”,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木棉”或“吉贝”,大约是印度语“劫波罗”音译而来的。那时,人们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9世纪着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中也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南北两条途径。

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之后,至少在秦汉时期,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

北路,即古籍“西域”。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初年,中国西北地区的关中一带,已有广泛种植。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这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