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
公元485年,北魏帝国大臣李安世上书朝廷:“每次遇到灾荒,老百姓就四处逃散,他们的田地大多被豪强贵族们所霸占、掠夺。朝廷应该使土地平均化,使耕者有其田。另外,对于田产纠纷,应限定裁决日期,对于难以明断又拖的太久的田产,一律归现在使用人所有,以杜绝谗佞欺诈。”皇帝赞赏李安世的奏章,于是开始讨论均田方案,并于同年10月,派遣政府官员,深入各州郡,开始会同当地州长、郡守推行“均田政策”。帝国颁布的“均田令”大意如下:
帝国15岁以上男子,每人配给没有种树的农田40亩(露田),女子每人20亩,一头牛可以再得到30亩露田,但以4头牛为限。如果是隔一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瘠土地,则增加一倍配给;如果是隔两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瘠土地,则增加两倍配给。老百姓到了年龄就配给土地,年纪衰老或死亡,则政府收回土地。对于奴婢和耕牛,则根据数量多少决定还田还是受田。第一次受田的农户,男子每20亩,允许种桑树50棵,这种“桑田”可以世代经营,不必交还政府。粮食有盈余的农户,可以自由出售余粮。对于地方官员,在官府附近,按照等级,配给一份公田,地方官离职时移交下一任官员,如果私下出售田地,依法定罪。
中国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问题一直就困扰着历届政府,这里面确实有天灾人祸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因素占主导,土地在一开始分配时就会出现不公平,有权利势力的人自然会拿到优良土地,一般老百姓则没这个福分了。当国家遭遇战争****之后,人口大面积减少,人均可耕地增加之时,上述土地分配不公的矛盾就被“充裕的土地”掩盖了,只要政府不太过“利令智昏”,只要分给人民土地,则养家糊口奔小康则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上的“盛世”就出现了;但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可耕地的减少,上述矛盾就不断尖锐起来,加之人们对财富无穷尽的渴望,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许多农民就变成“无地游民”,暴乱起义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暴乱一旦发生,原来有土地的农民也会由于战争不能从事生产而被动成为“流民”,于是战争越来越大,国家混乱,人口又一次大面积减少。之后,随着战乱逐渐平息,国家统一,再重复上面的循环。
看我国记入史册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无一不在大的****之后,人民大面积减少,社会矛盾因此减轻,人民渴望和平,同时人均生产资料相对富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并不否定这些盛世当朝皇帝的“英明神武”,但不能否定的是外部环境也给了他们施展抱负的条件。如果脑洞大开,假设唐朝和隋朝的时间顺序颠倒一下,我们的隋炀帝没准也能变成隋太宗,而唐太宗没准也变成了唐炀帝了。时势造英雄真是一点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