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制式装备:sfh18克虏伯150mm榴弹炮(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此装备于1920年代后期开始开发,预定取代当时已经过时的sfh13榴弹炮

为了逃避国际监视,德国一方面采多公司合作(炮架以及底盘为克虏伯研发,炮身为莱因金属公司制造,另一方面以18年式命名,让国际间认为此装备是大战结束前设计以回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

此装备于1930年代初期研发完成,于1935年5月23日开始在德国国防军服役,随后在希特勒扩军政策下大量生产成为二战前德国的陆上重火力支援装备并持续生产至二战结束,展量高峰期为1944年的2295门,在战争结束停产前德国总共生产了5403门sfh18.。

虽然德国在战争中大量采用这门火炮,但是与各国的主力榴弹炮相比sfh18不能算是优秀装备,苏联当时主力a-19式122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这种射程劣势使得德国面对苏联炮兵无法有效回击。

由于德国在开发此炮后之后研发的新型大口径榴弹炮都不成功,为了增长sfh18的射程,因此在1941年设计出火箭推进榴弹(15cmr.gr.19fes)并配发至前线。

此炮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火箭推进榴弹的榴弹炮,不过使用火箭推进榴弹一方面程序繁琐,另一方面准确率不高,虽然可以增加3000米的射程,因此配发后不受好评而快速的退出第一线。

除了火箭推进榴弹以外,后续改良仍回归至炮身以及装药的改进。借由特殊7号以及8号装药,

sfh18的射程成功延伸至15公里。

但是伴随而来的后座力增加以及磨损问题使得研发厂商在火炮上安装炮口制退器以及更改炮身制造工序以符合火炮寿命需求,新造的火炮被赋予sfh18m之代号并成为后期德国陆军炮兵主力。

虽然说sfh18是为了闪击战之需求而设计制造,但是一方面德国自身机械化能量不足不可能让火炮通通使用半履带车拖曳,因此真正上战场不少sfh18还是使用马拖弋因此推进速度无法追上真正的机械化部队。

加上sfh18并没有安装悬吊系统,就算用机械车辆拖弋时速仍然无法让德军满意,所以sfh18在战争中期也积极的进行自走化开发安装至车辆上,1942年德国将sfh18搬到三号坦克以及四号坦克的底盘上并量产这款自行火炮,这款自行火炮被称为野蜂式自行火炮。

基本信息参数

类型:榴弹炮

原产国:纳粹德国

服役期间:1935-1970

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