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通天霸天干西 ”查找最新章节!
序一
李帼忠女士勤于笔耕,她的儿子徐骏峰跟她很像,慈眉善目,待人宽厚。此书为《逝去的武林》的姐妹篇,叙事笔法仍保持着质朴的纪实风格。
李仲轩是当代武林卓有影响的人物,传承了民国武术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武学,是作者的长辈。此书分为家世、武学两部分,其家族成员们的回忆,上溯鸦片战争,事到如今。作者耗费大量精力,对收集到的散杂素材几番增删。
这种私人化的历史叙述,所展现出的物品细节和人品性情,超出常识,可供小思一番:“国人是如何事到如今的?”写史,就该只叙述,不形容。作者简洁的行文,保住了真事态、真性情。
江世雄
2009年序于北京
序二
序二
我与徐骏峰以特殊因缘相识,他的二姥爷李仲轩与我的祖父韩伯言同侍师形意名宿尚云祥。骏峰英挺儒雅,待人谦和,一派学者风范。
《逝去的武林》一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形意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今骏峰不辞辛劳,煞费苦心,依据李老最后岁月讲述的薛颠武学代表作——“象形术”的口传线索,编纂成书,在《逝去的武林》后,又呈现给读者一部力作。
我将全部书稿恭读一遍,掩卷沉思,感慨万千!作者所整理编纂的内容层层削剥,系统全面,依据充实,确是祖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真谛精粹!作为后学,我们理应学习继承,发扬光大,无愧于先贤!
韩瑜
2009年序于岱下
我的爷爷(1)
李仲轩家世
一、王鹰忆旧(王鹰为李仲轩表弟)
1.我的爷爷
芦台王家有一件妻子逼死丈夫的事。丈夫性格软弱,看好了一位姑娘,想娶做小老婆。大老婆不让,他就吞食鸦片膏作威胁,觉得大老婆怎么也会叫人救他。没想到大老婆不让人救他,眼看着他死去。
此人留下的儿子却是极有胆色的人,长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
王燮是掌门长子,祖上王锡鹏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殉国,获朝廷封号“第一刚节公”,因而王家长子有世袭官位。清朝继承官位是只有长子能继承,并且是逐代降级的,最初封的官再大,几代过后也会变为平民。不会逐代降级的是“铁帽子王”,是有限的几位。
王燮继承时降了级,为京城右营都司,入京维护治安,当时二十五岁。京剧里有一出武戏《康小八》,说的就是他。
民国的话剧影响最大的是时报剧,就是把社会新闻迅速变成短话剧,剧情较粗糙,台词是时势评论式的,主要是报道热门话题,生命力很短,时过境迁,便不会再演。中国的这种话剧,是从京剧来的,京剧里本有时报剧的传统。
《康小八》是京剧时报剧,讲的是王燮智擒飞贼康小八的事。飞贼是有轻功的贼,北京历史上有两个有名的飞贼,一个是民国时的燕子李三,他是侠盗,劫富济贫;另一个就是清末的康小八,他是恶盗。
康小八专门欺负弱者,他在京城北郊有自己的匪帮,有轻功还有手枪,他常入京作恶,但行踪诡秘,难以抓捕。
《康小八》的京剧是个什么故事呢?和后来的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类似,都是匪徒看上了卧底,非要拜把兄弟,或许是中国的匪徒有共通性,所以发生的事情雷同。
《康小八》在京剧里是个演过即无的时报剧,在评剧里则是镇场子的剧目,评剧经典“八大拿”系列中便有一出是《拿康小八》。
王燮在京城上任一段时间后,一日将事务交托给了副手,自己便失踪了。他微服私访,终于摸到了康小八的线索,打入康小八匪帮的内部。康小八见这个新投靠的人器宇不凡,一谈发现很有头脑,要和王燮结拜兄弟。王燮则暗召人马,亮出官府身份,抓捕了康小八。
此出京剧,令王燮在北京市民中有了“王大人是好汉”的赞誉,用“好汉”来形容一个官员,并不多见。李仲轩的姥爷就是王燮。
王燮的弟弟叫王照,他年轻时把天津东部八个县城的民团武装都给组织起来统一练兵,结成攻守同盟的战斗模式。他被称为“王老总”,平定了天津东部的匪祸。
这位少年豪侠转成文士,因为抗婚。他母亲能看着丈夫死,是暴脾气的人。她看上了一家姑娘,让王照娶,王照不答应,她就把王照锁进屋里,不给饭吃。家人劝他暂且答应这门婚事,然后以进京赶考的名义逃婚。
他考进士是第一甲第六名。考之前他来了灵感,对人说他会考第六,结果竟然真是。在母亲死后,他和兄弟分了家,用自己分得的家产修了一座咸水坝,有了此坝,就可以防止洪水泛滥,也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因此获得了“仗义疏财”的美名。
王照主张清廷以日本明治维新的方式变革,上奏要慈禧和光绪去日本考察。他上奏时是四品官,没有上奏的资格,奏本被扣了下来。王照对呈奏折的主管许应骙说:“你要不上奏,我就拦皇上的轿子。”
许应骙无奈,将王照的折子上奏了,同时联合其他官员,上了六道弹劾王照的奏折,说王照包藏祸心,置皇太后、皇上于危险中。
光绪看完这一起呈上来的七道折子,将许应骙在内的六个官员都免职了,升王照为三品,赐“上书房行走”,让王照享有直接面见自己的特权。
虽然光绪没有采纳亲自去日本考察的建议,但光绪有心变法,王照成了变法的骨干之一,就任礼部主事。他的三弟王焯任吏部主事。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学生在科举考试上多没有中过举人,他们要当官,需要一位有身份的官员保荐,康、梁不能自己保荐自己的学生,所以多由王照写奏本保荐。
王照与康梁都是维新派,但政见不同。康梁主张以光绪来变法,王照则主张以慈禧来变法。
他看出慈禧还没有放权,光绪力量不足,而且慈禧并不守旧,她对西洋文化感兴趣,常把对外公使的女儿们召进宫,询问外国的事情。所以,王照的计划是让光绪督促慈禧变法,利用慈禧的权力迅速推进变法。让光绪以变革为重,不要急于争权。
另一个与康梁不同的是,王照要争取中间力量。当时许多清朝的王爷们都倾向于变革,在光绪和慈禧之间采取中立,但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光绪。王照观察到变革是大势所趋,需要顺势而行,这些作为中间力量的王爷们是可以联合的。
而康有为的主张,更符合光绪急于有一番作为的心态,光绪最终没有选择王照的策略。康有为自己取得高位后,陷入了盲目乐观,热衷于从王爷们手中抢权。
康梁势力争到了一些虚的官位,却令原本倾向变革的王爷们采取了观望态度,最终都倾向了慈禧。
局势不知不觉就变坏了,康梁决定发动兵变,软禁慈禧。当时在京城掌兵的是聂士成,他与王照是好朋友。谭嗣同让王照劝说聂士成,王照说:“你们这是误国,将光绪置于死地。”
谭嗣同和王照私交好,听了这回答,直接就骂王照怕事。王照解释,自己跟聂士成是朋友,但聂士成忠于荣禄,一劝聂士成,聂士成一定会禀告荣禄,荣禄就会禀告慈禧。
王照使谭嗣同打消了劝说聂士成的想法,谭嗣同就派了一个人去劝说袁世凯。那人没见到袁世凯,却回来跟谭嗣同说袁世凯给说动了。于是光绪召见袁世凯,直接讲了兵变计划。
我的爷爷(2)
袁世凯有能力发动兵变,但兵变成功后,立首功的元勋是康梁,袁世凯的兵权还会被康梁掏空。康梁从老王爷手里抢权的事肯定引起了袁的警惕,而投靠慈禧,则能把持住兵权,所以他向慈禧告密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王照和梁启超同船逃去日本。王照一直对梁启超印象好,觉得他比较客观冷静,比康有为更有才华。
他出逃后,王家在芦台的老宅子便被清兵围了,家里几十口人都封在里面,买日常用品都是贿赂墙外的兵,从墙上垂下篮子让他们代买。
慈禧抓不到王照,想杀他哥哥王燮。王燮作为武官,有英武之名,荣禄欣赏他,有心回护,对慈禧说:“王燮我了解,他是大老婆生的,王照是小老婆生的,两人不是一个妈。这对兄弟素来不和。”
一句话救了王燮的命,其实王燮、王照的父亲正是因为娶不到小老婆才死的。
光绪被软禁的消息传到日本,康有为宣布自己有光绪的“衣带诏”,写在衣带上的圣谕,要康有为营救他。在衣带诏的号召下,许多华侨向康有为捐款。
康有为生活作风奢侈,逃亡时还带着小老婆,摆筵席要歌姬陪坐。梁启超和王照到了日本就把辫子剪了,康有为剪辫子还搞了个仪式,念了一大篇祭文。梁启超说闹成笑话了。
王照说衣带诏是谎称,根本没有,结果康有为的学生就把王照看起来了,不让他出门。一次康有为请几位有身份的日本人吃饭,因为他们问起王照,所以把王照放出来作陪,王照对一位日本人说:“我得走。”
那位日本人很机警,什么话都没说,起身带着王照向外走,康有为不好阻拦,王照就此脱离了康梁阵营。
王照因为心情抑郁,身体大差,坏到吐了血。一个日本朋友让他住到樱花林子里,说医药无效时,就靠新鲜空气吧,你活过来就活过来了,活不过来我葬你。
王照在樱花林里住了两三个月,身体竟然缓过来了。他念念不忘光绪对他的知遇之恩,化装搭船逃回了国。那时老恭王已死,儿子做了新的恭王。他偷偷地去见小恭王,说他想营救光绪。小恭王说不可能,劝他别想这事。
他又秘密见了醇亲王,醇亲王劝他远走。他和这两位亲王都没有私交,面谈的时间都不长,两人不杀他还见他,一是他们尊重王照的人品学识,二是他们同情光绪。
王照对营救光绪绝望后,就逃到外地,开始办小学。他办的小学特别照顾穷孩子,没有钱也可以来上学。
虽然他是在逃犯,但两位王爷暗中保着他,他的朋友高了有巡抚、低了有名士,只要他不回北京城,所到之处的官府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他在南京办小学也没人抓他,甚至还在离北京一步之遥的保定办了小学。
他潜伏了几年后,觉得在逃之身诸事不便,朝廷对变法人士的惩处已经松动,便回北京投案自首了。
民间传说是拦了慈禧的轿子,如果拦的是慈禧,一定给杀了。他是向醇亲王投案的,醇亲王关了他一年,永不准他回京,便销了案,将他放了。
坐牢期间,王照和一位叫杨一素的姑娘定下了情分。杨一素是满族人,满族一代一个姓,父子不同姓。比如,慈禧的娘家一族有的姓了宫,又如,和珅并不姓和。奶奶姓杨,满族里也有姓张姓王的,在哪一辈、以满语姓发音的哪一个音转成了这个汉姓,就不好考证了。
她的父亲是内务府官员,与王照是好朋友。杨一素在王照入狱期间多次探监,王照被驱逐出京时,她离家追随王照。王照和她父亲便做不成朋友了,两个老哥们断交了。
王照是我的爷爷,杨一素是我的奶奶。
爷爷有个得意门生叫王璞,光绪送给爷爷的书法和光绪题跋的字画,他都留给了这位学生。爷爷离京后还是办小学,中国方块字读与写都很难,他借鉴日本假名的原则,发明了拼音字母,方便孩子们学字,同时办了《官话拼音报》在全国推广。
他发明的汉语拼音正式名叫“官话合音字母”,因为私人发明拼音是违法行为,所以他的《官话合音字母》一书的首次发表是1901年在日本江户,署名为“芦中穷士”。
“芦”指的是家乡芦台,他的芦台乡音重,奶奶是旗人,北京话发音准确,爷爷就借奶奶的发音,确立了注音标准。这个音标法后来向全国推广了,所以普通话发音得益于一位满族妇女。
清朝灭亡后,爷爷在民国一样是名士。他的著作《水东集》出版前,叫父亲到北大给胡适带了一封信,要胡适作序,胡适来了。王照当时的家在积水潭,是段祺瑞赠送的一所老式宅院,赠送前经过了翻修。前院有果园,还有条“月牙河”,放着一条船,可以划到积水潭里去。胡适回到北大,说:“王先生家是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