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请行(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刘熙载论庄云:“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

心滞于物,外求而迷内者,为无路可走。

慎守本心,“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为有路可走。

人间险恶,险恶在人心,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连山先生

原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养生主》的最后一句是每一个人能否进入人世间的一个通行证。“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此所谓薪尽火传。柴薪会烧尽,火却会传下去,不会有尽时;人身会毁,人性却不灭,天理永在。

没有人不死,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身体会不坏,尽管我们可以在九华山看到一些肉身不腐的高僧,但那也是坏了,终究要坏的。所以,不死是假像,不坏也是假像,都在大化的流变之中。懂养生就是知道可坏与不可坏的是什么,不会固执地去贪恋肉身的长久。

天赋予人以慈悲,没有慈悲的人是不可以降生的。有慈才有宽厚的爱,有悲才知道世事无常。但这“慈”和“悲”都不是世俗的情绪,而是一份很敏锐的觉知,对于自心自性及众生有情的敏锐觉知。人怀慈悲,即见文明。

图片

《人间世》大体上可以分为七节。我们手里面可能各自拿的本子不同。我稍微谈一下我的看法:无论拿到什么样的注本,我们都不可以被注注了,我们要养成直面原文的能力。比如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其原文是一段一段集结在一块儿的,方便阅读。

陈鼓应先生的注可以参考,但不足取信,比如他对《人间世》主旨的总结:“《人间世》篇,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处于一个权谋狯诈的战乱时代,无辜者横遭杀戮,社会成了人兽化的陷阱,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惨不忍睹地暴露在眼前,庄子揭露了人间世的险恶面,而他所提供的处世与自处之道却是无奈的。”陈先生把无限的虚空装在了一个瓶子里面——尽管这个瓶子并不妨碍那无限的虚空——进而以为那无限的虚空,都在这个瓶子里。这种总结,局促庄周。

本章第一节是颜回见仲尼请行,第二节是叶公子高使齐。这两节分别讲两个要出使,要去办事的人,颜回和叶公子高。这两个行前跟孔子对话的人,一个是孔子的学生,一个是孔子的朋友。一个是主动要求去铁肩担道义,要去帮助卫国的人民,要去劝谏卫国无道的君王,路见不平一声吼;另外一个是奉命出使齐国,本是他的责任,但却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块儿去观照,就会发现庄子《人间世》的用心所在,或者说庄子到底在关注什么,他对于后来者要提醒什么。这些都是读书需要直面的问题。而不仅仅说,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就是讲颜回想去帮卫国,他们讨论了一圈还没有什么结果。

图片

图|子来

第一节:颜回见仲尼,请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颜回跟仲尼是师徒关系。“请行”二字自然就在礼中,也就是说“出必请,入必告”。人在人间世中,当动止以礼。在夫子门下,无处不礼。有礼,才不僵化,人与人之间才有尊重,有空间,有敬。颜回向夫子请行,类似于我们今天告假,不能不打招呼就走了,程序上得合礼。无礼就是暴力。

曰:“奚之?”孔子说:你要到哪儿去呀?

曰:“将之卫。”我准备到卫国去。

曰:“奚为焉?”孔子说:那去干什么呢?准备做什么事呢?

这个对话要是发生在今天,估计一般的学生就生气了,说我的事你不要管,不要干扰我的私生活。夫子问得很细,问得细不是要干涉别人。师生之间是生命的慈悲对慈悲。唯有慈悲的人,才能听得懂慈悲的话;不能心怀慈悲的人,不但听不懂慈悲的话,还会视慈悲为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