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气韵,许是最高层次上的美学解读。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到绘画“六法”,“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并从此成为中国美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有无“气韵”,常被视为艺术作品有无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品评其优劣的依据。
气韵,可以是很多种东西。图画里人物的气质、物象的生命活力,是气韵;艺术创作手法所流露的形式意味,是气韵;作品呈现出的神采与趣味,是气韵;甚至,从作品反映出的艺术家本人的性情与精神境界,也是气韵……
在中国,“气韵”几乎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审美概念。而在西方美学中,有比例、有节奏、有韵律,但唯独缺少“气韵”。东方美学被西方人理解为诗意美学、能量美学、精神美学和气质美学,这种神秘的美学在他们的语境中变成了这样的解读:“不是细节的完美,而是比例的和谐”,像用中文的“普通话”永远无法描述“家乡话”中某个词那种既明白又模糊的涵义。
“气韵”的后面,是“生动”。有人读作:“气韵生动是也。”也有人读:“气韵,生动是也。”或许还可以理解成:气也,韵也,生也,动也。先人在用词上的语焉不详,给了后人很大的联想和发挥空间,连因没有标点符号而导致的断句区别,都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解读。
何为“气韵”?何为“生动”?“气韵”,“生动”,前二字与后二字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气韵”与“生动”,看上去玄之又玄的两个词,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怎样的审美境界?
图片
图片
在现存最古的画品著作《古画品录》序言中,谢赫写到:
“虽画有六法,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之中,“气韵生动”一法,排列最前,古今谈论得最多,阐发得最多,分歧自然也最大。
什么是“气韵”?今天的人,可能会嫌谢赫当初没有说仔细。要么,那时的人都懂,并不需要说那么细;要么,这种需要意会的东西,本来就不能说得太明白。
图片
要明白“气韵”的本意,可能要先回到谢赫的时代。
“气韵”是一个词,原来却包含“气”和“韵”两层含义。
“气”,遍观先秦、汉代哲学,及至魏晋六朝理论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宇宙发生论里,“气”被视为天地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基。对于人而言,“气”是生命得以生存化育的根本,又和人的精神智慧、善恶贤愚等密切相关。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刘勰提出:“气以实志”、“情与气偕”。在艺术活动中,“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艺术家的创造力,也用来评价艺术家的格调与才气。
在魏晋玄学风气下,人物品藻常用“气”字来评价某个人的风采,如“清胜之气”、“骨气”、“风气韵度”,等等。
按现在人对艺术的理解,气是气息,是书、画、物的那种“呼吸感”,是磅礴大气,是时断时续、时真时幻,或是高低起伏、阴阳顿挫、起承转合。而这种气,往往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精神、法度在哪里,而这种呼吸和能量的美感,带出来另一个词:韵,即审美层次。
图片
“韵”字的美学意味,最早来自音乐,指一种和谐的音韵。韵,首先是靠声音存在、通过直觉体会的,魏晋时也开始用于人物品藻当中。
《世说新语》中,有“拔俗之韵”、“风韵迈达”、“天韵标令”、“玄韵淡泊”、“神韵冲简”、“苦节清韵”等等。以“韵”状人,描绘从仪容体貌中所流露出的一种内在性情和气质的美,显现出符合玄学的清远、高雅的情调。
如果“气”是一种精神,那么“韵”就是一种情趣。如果“气”是一种张力,那么“韵”就是一种动感。如果“气”是一种生命力,那么“韵”就是生命的节奏。拿人物画来说,“气”感觉像画面中的人物是有呼吸的,而“韵”是节奏与情绪,“气韵”即是画面中的人物有了呼吸的节奏,具备了情感。
图片
总体上讲,“气韵”一词,本来是指人的气质、风韵,而把“气韵”概念用到艺术上,像是一种比拟手法,把艺术看作一种具有生命的、如活生生的人一般的存在。
这种美学根源由来,与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很深的关系,古人把大自然的神性之美,变成一种难于用语言描述的美学感悟,把“万物皆有灵”的灵气和韵美变成一件作品的灵魂与气息,于是作品便有了生命和呼吸。
一件艺术作品,因为有了“气韵”,而有了生命。中国艺术家不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而是建构生命的居所。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气韵”在六朝被提起、被重视,自有其时代背景。魏晋六朝时期,人的觉醒、个性的解放,使美学新命题找到了突破契机。在人的自由生命、自由人格的奋争中,艺术也从过去附属于政教功能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转而彰显人的精神和价值、强调艺术本身的审美功能。
“气韵”之说,从人及至艺术,并完成了从生命的审美到生命的创造。
图片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 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谢赫提出“气韵”之前,顾恺之的“传神”论,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比于“传神”,“气韵”更有一种超越自然形体的形而上的哲学倾向。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人内在的生命的情性,不能仅仅用一个“神”去概括,而更深层次、更超脱、更适合的,就是“气韵”。
而且,“气韵”似乎还附加了一层道德品质。“气韵”是一个自带几分“仙气”的词,一般不适合放在丑的对象上。比如,可以评价一幅图画上的人物、鬼怪很“传神”,但是如果用“气韵”去评价这些鬼怪和丑陋的人物,就不合适了。
这一点,想必那些风气韵度超绝的魏晋名士一定表示赞成。
图片
图片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生动”,与谢赫语境里的“生动”,一定有很大不同。
事实上,在谢赫及其以前的时代,几乎没有人使用“生动”这个词。把“生动”一词用于艺术理论,正是谢赫的首创,连《辞源》也把“生动”最早推到《古画品录》。
不过,宋、明以来,“生动”大多被当作形容词解。因而,很多人把“生动”当作对“气韵”的形容或描述,“气韵生动”大致相当于“感人的艺术效果”。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六法”的历史语境中会发现,若把“生动”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气韵”的效果,并不符合谢赫的原意。
图片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