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书不在读的多,在于选的精,读的彻底。
《家,生活中禅修的道场》就是这么一本好书,一本智慧的书,一本价值如金的书。
早上5点,睡眼惺忪,按摩了眼睛、耳朵、脸部,梳了头。
而后,打开手机小打卡程序,一个个点击读书主题,认真安静缓慢地开始读书。
察觉到声音还有些嘶哑,全身也还没什么力气。
但是随着往下阅读,温和的文字通过我读书的声音慢慢传递到我的大脑,渗透到我的内心,读完后感觉心情有点激动,心口阵阵发麻。
囫囵吞枣的通读和细嚼慢咽的精读,差别真的很大。
这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在生活中践行的书。
能读到这本书的人,简直太幸运,太幸福!
图片
读书感悟
1-当下平和,当下快乐
“千万不要等到把书看完才去寻找平和,平和属于每时每刻。”
“我们内心深处的安详,使我们坚不可摧。”
这两句话让我想到了上善若水,润化万物,以柔克刚。
“当我们关心那些我们所爱和需要保护的人们的时候,我们必须拥有安详的心态。”
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停下来反思一下,琢磨一下。
真的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容易对陌生人很好,却总是对身边的人发脾气?
因为我们内心早已疲惫,早已丢失了内心的安详。
所以最亲近的人(父母,老公,孩子)是一面澄澈的镜子,我们对他们发脾气,其实是我们在跟自己斗气,没有关爱和呵护好自己的身心。
图片
2-凝神注视,微笑吧
家是我们呆的最久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家培育成理解和慈悲的,滋养我们身心的净土。
我们在家里通过做家务,觉照呼吸,正念专注,让身心放松愉悦,也让家里清亮舒服。
家和我们,是互相影响,互相滋养的。
在家里找到让自己安住的空间,创造适合自己静心的小环境,当我们累了难过了委屈了伤心了,就在这个地方休养生息,重新培育内在的安详。
我发誓活好每一瞬间。
我发誓活好每一瞬间。
我发誓活好每一瞬间。
这是多么有力量的话!
正念就是在当下的每时每刻,喜悦就在当下,幸福就在当下,当下解脱当下自在,当下平和当下快乐!
图片
一本好书往往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以倾尽毕生心血与感悟所写。
因此,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作者伟大的灵魂对话,就是在向一个个优秀的人学习。
这真的是获取智慧最快的最方便的途径。
毛主席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他博览而勤思,不仅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伟大的诗人。
他写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都是举世佳作。
他曾说:“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在去世前一刻还读了7分钟的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希望我们都好好向毛主席学习。
我们需要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从每日读书3分钟开始。
每日读3分钟,每个月读书就是90分钟,每年读书就是1080分钟。
一点一滴的量变,积累成为的质变,是非常厉害的。
只要坚持去做,我们一定能在工作,家庭,个人成长上有质的飞跃。
今天,你读书了吗?
在文末加我微信,交3元入共读群,一起抱团读书,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图片
感恩之心,离幸福最近
感恩继续下单买荔枝的朋友们,都是回头客呀!
第一次看他人做“功课”,我就认识到自己在见证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我看到一连串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受过教育的、没受过教育的,在学习调查自己的想法,调查那些令他们最为痛苦的念头。在拜伦?凯蒂(大家都叫她凯蒂)亲切敏锐的协助下,这些人不仅走向当前问题的解决之道,也走向一种心境——最深层次的问题都得以解决。我人生中的大半时间,都在学习、翻译心灵领域中的经典著作,我发现“功课”和它们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在一些著作,如《约伯记》、《道德经》和《博伽梵歌》中可以看到,这些经典的核心,是对生死的强烈质疑,而深邃喜悦的智慧,以答案的形式在质疑中呈现。在我看来,凯蒂正身处那个智慧的中心,而做“功课”的这些人正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坐在一个挤满人的社区中心,我看着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个接一个,正利用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念头,如,“我丈夫背叛了我”,或“我妈妈不够爱我”,来学习解脱和自由。仅仅通过问四个问题,并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回答,这些人开放了自己的心,听见了自己内在深邃广博、转变人生的洞见。我亲眼看到一个男人,因怨恨自己酗酒的父亲,在怨恨中煎熬了几十年,仅仅四十五分钟,就变得轻松起来。我还看到一位妇女,因得知自己的癌症扩散,怕得几乎无法开口,可是在“功课”结束时,散发着理解和接受的光芒。这五人中有三位从未做过“功课”,但整个过程似乎并不比另两位吃力,而且他们的领悟也绝不逊色于其他人。他们全都开始认识到一个过于基本、以至于让人意识不到的真相,那就是(用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的话来说):“困扰我们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一旦掌握了这个真相,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就完全改变了。
在亲身体验凯蒂的“功课”之前,人们经常认为它过于简单,不可能有效。但它的简单,正是它格外有效的原因。在与凯蒂相遇的过去两年里(现在我们结婚了),我针对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念头做了很多次“功课”,并在美国各地和欧洲的集会上,观看了上千人的“功课”,这些“功课”几乎涵盖人类所有问题:从严重疾病、父母或孩子的死亡、性虐待或心理虐待、沉溺上瘾、经济上的不安全感、职业问题、社会问题,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烦恼。一次又一次,我看到“功课”迅速、彻底地转变了人们对自己问题的看法。而随着思想的转变,问题也因此消失了。
“痛苦是个选择。”凯蒂说。任何时候我们感到压力,无论那是轻微的不舒服,还是强烈的悲伤、愤怒或绝望,我们都可以肯定是某个具体的想法引起了我们的反应,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那个想法。终止压力的方法,是去调查它背后的念头,而只要有一张纸和一支笔,任何人自己都可以做得到。 “功课”的四个问题,在这导言的后半部分,暴露了我们那些不真实的想法。通过这个过程,凯蒂称它为“内在调查”,我们发现,所有我们相信或理所当然相信的概念和判断,都扭曲了事情真相。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非更真实的事实时,就会经历各种情绪上的苦恼,我们称那为痛苦。痛苦是一种自然的警钟,它警告我们正执着于某个念头;当我们无视警告,我们开始接受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它绝非如此。
“功课”和禅宗公案及苏格拉底的对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并非出自任何西方或东方的传统。它是美国的、土生土长的、主流的,它源自一位根本不想开创什么的普通妇女的心。
图片
要想认识自性,你必须等待适合的因缘。
时候到时,你会像从梦里一样地醒来。
明白你发现的属于你,并非来自外在。
——佛教经文
一九八六年二月的一个早晨,当南加州某沙漠高原小镇的一位四十三岁的妇女——拜伦?凯瑟琳?瑞德,从一家过渡疗养所的地板上醒来,“功课”诞生了。
两次婚姻、三个孩子、一份成功的事业,过着平凡生活的凯蒂,十年里的精神状况一路下滑,逐渐陷入愤怒、妄想和绝望。她的心情如此沮丧,整整两年,她几乎无法出门;她在床上一待就是几个星期,通过卧室的电话运作自己的生意。她甚至无法让自己洗澡刷牙。为避免惹怒她,孩子们通常要小心翼翼地经过她的房门。最后,她自己住进了一家女性饮食失常过渡疗养所,这是她的保险公司唯一愿意支付的地方。由于其他住客都十分怕她,她被安排独自住在阁楼的一间房间里。
大约一个星期后的某天早晨,躺在地板上(她觉得自己不配睡在床上),凯蒂醒了,完全没有任何自己是谁或是什么的概念。“没有我的存在。”她说。
我所有的愤怒、所有那些困扰我的念头、我的整个世界、这整个世界,都消失了。与此同时,笑声从心底深处漫涌上来、倾泻出去。一切都无法被辨认,就好像别的什么醒了过来,它睁开了双眼,它通过凯蒂的眼睛在看。它是那么开心!它沉醉在喜悦里。没什么是分离的,没什么是它不可接受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它自己。
当凯蒂回到家中,家人和朋友都觉得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当时十六岁的女儿罗珊说:我们知道那持续的暴怒结束了。过去她总是对我和哥哥们大吼大叫,总是批评我们,我曾经很怕和她待在同一间屋里。现在她似乎完全平静下来了。她会几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窗边,或跑到沙漠里去。她像孩子一样的快乐天真,她似乎充满了爱。有烦恼的人开始来敲我们家的门,请求她的帮助。她会和他们坐在一起,问他们问题,主要问:“这是真的吗?”当我惨兮兮地回到家里,痛苦地认为“我男朋友不爱我了”时,妈妈会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我,然后问,“亲爱的,那怎么可能?”好像我刚才告诉她的是,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中国。
当大家明白过去的凯蒂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开始猜想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奇迹?但在这点上她帮不到他们,因为过了很久,她才能用大家能听懂的语言来描述她的经历。她会谈到在她内在觉醒的一种自由;她还说,通过一种内在询问,她认识到所有她过去的想法都不是真实的。
凯蒂从过渡疗养所回家后不久,家里开始聚集听说了她、前来向她求教的人。这时的她已能把她的内在调查,用具体的提问形式表达出来,任何想要自由的人,即便没她的帮助,也可以自问自答这些问题。接着,她开始被邀请到他人家中,会见一小拨一小拨的人。邀请者常会问她是不是“开悟”了,而她会回答说:“我只是一个知道什么会让我难过、什么不会的人。”
一九九二年,她被邀请到北加州去介绍“功课”,“功课”从那里开始迅速传开。凯蒂对所有的邀请都来者不拒。从一九九三年起,她几乎一直在到处奔波。她不停地在教堂的地下室、社区中心和旅馆的会议室里,在一小群人面前或很多人的聚会上,为大家示范“功课”。“功课”开始进入各种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从公司、律师事务所、咨询师的诊所,到医院、监狱、教会和学校,随着凯蒂的脚步,“功课”已被传播到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地方。在美国各地和欧洲,到处都有团体定时聚会做“功课”。
图片
凯蒂常说,了解“功课”的唯一途径是去体验它。但值得一提的是,内在调查和目前对思维的生物研究结果十分相符。现代神经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有时被称为“翻译器”,是给我们自我感、且为我们熟悉的内在叙述的源头。两位著名的神经学家近期指出,翻译器所叙述的故事,诡诈且不可靠。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这样说:“也许最重要的发现是: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倾向于不依据事实来编造故事。”迈克尔?加扎尼加写到:“为了令它自己和你相信它拥有绝对的掌控,左脑编造它的故事……它是那么善于应付任何场景,就好像它里面有位高明的公关专家。翻译器千方百计地要使我们的个人经历显得真实可信,为做到这点,我们不得不学会对自己撒谎。”这些建立在可靠试验基础上的见解,显示了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编写的“新闻稿”。往往我们自以为很理智的时候,其实正被自己的想法糊弄得团团转。上述的这个特性,解释了我们如何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一如凯蒂在她自己的痛苦中认识到的那样。她发现的自我调查,是利用头脑很少人知道且不常用的一种能力,去发现走出它自己制造的陷阱的方法。
做了“功课”后,很多人都说自己马上感到轻松,当下从令人难受的想法中解脱了出来。但“功课”有效与否,如果取决于短暂的体验,那它的用处将被大打折扣。“功课”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入的自我觉悟过程,它不是一贴救急止痛药(创口贴)。“它不仅仅是一个技巧,”凯蒂说,“它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挖掘出属于我们生命天性的那部分。”
你越深入“功课“,就越认识到它的效力。运用内在调查一段时间的人常说:“已不再是我在做‘功课’,而是‘功课’在做我。”他们所描述的是:在无意的情况下,头脑注意到每一个有压力的念头,并在它引起任何痛苦之前就化解了它。他们内在与现实的对抗消失了,余下的唯有爱——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活所发生的一切的爱。这本书的名字,描述了他们的感受:爱其如是,变得像呼吸一样容易和自然。
图片
认识到那全都由恨所驱使,
心恢复了彻底的纯真。
终于明白它是自娱自乐、自我安慰、自我恐吓,
它自己甜美的意愿即是天意。
——威廉?巴特勒?叶慈
至此我才向你介绍四个提问,因为不说来龙去脉,它们没多大意义。认识它们最好的方法,是在“功课”“的实例里看它们如何起作用。你还会遇到凯蒂称之为“反转”的练习,它是一种让你体验你信以为真的想法反面的方法。
下面这段和凯蒂的对话,发生在约两百名左右的听众面前。台上坐在凯蒂对面的女士叫玛丽,她被要求在一张《批评邻人作业单》上,写下对某个令她不舒服的人的想法。 如何填写的说明是:“让自己像当时真正感觉到的那样尖刻和小气,不要试图表现得‘超脱’或友善。”我们在写时越小气,就越有可能从“功课”中受益。你会看到玛丽一点都没克制自己。她是一位强势的女人,约四十岁左右,苗条、迷人,身穿一身看似昂贵的运动装。对话开始时,她的愤怒与不耐烦,显而易见。
第一次以读者或旁观者的身份来体验“功课”,有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所有的参与者玛丽、凯蒂和听众——都目标相同、都正在找寻真相。即使看起来凯蒂似乎在嘲弄或嘲笑玛丽,但进一步细察,你会发现她在嘲弄的是造成玛丽痛苦的念头,而绝非玛丽本人。
在对话中段,当凯蒂问玛丽:“你真的想知道真相吗?”,她指的不是她的真相,或任何抽象、预设的真相,而是玛丽自己的真相,那藏在令她烦恼的想法背后的真相。玛丽愿意参与对话,首先是因为她相信凯蒂能帮她发现她自我欺瞒的地方,她很乐意接受凯蒂的坚持。
你还会立刻注意到,在使用表示亲近的话语上,凯蒂表现得很随意。一位公司总裁在凯蒂为他的高层主管所开的工作坊开始之前,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一个警告。他说:“如果她握着你的手叫你‘亲爱的’或者‘宝贝’,你千万别太兴奋了,因为她对所有的人都这样称呼。”
图片
玛丽【读自己的《作业单》】 我恨我丈夫,因为他让我抓狂。我看不惯他的一切,包括他呼吸的方式。我很失望我不再爱他,我们的关系名存实亡。我想要他更成功,不再要求和我,去锻炼减肥,在我和孩子之外有自己的生活,不再碰我,有影响力。我丈夫不该自己骗自己,认为他对我们的生意很在行,他应该创造更多的成功。我丈夫是个懦弱的人,他懒惰,有太多需求,他自己欺骗自己。我拒绝活在谎言下,拒绝继续活在名不副实的婚姻里。
凯蒂:那是不是总结的很好? 【听众大笑,玛丽也随着一起笑】从笑声来看,似乎你说出了在座很多人的心里话。让我们从第一句开始吧,看看我们是否能开始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玛丽:我恨我丈夫,因为他让我抓狂。我看不惯他的一切,包括他呼吸的方式。
凯蒂:“你丈夫让你抓狂”——这是真的吗?【这是四个提问的第一问:这是真的吗?】
玛丽:是的。
凯蒂:好。举个例子好吗,亲爱的?他的呼吸?
玛丽:是的。我们为我们的生意开电话会议时,我在听筒这端都能听到他的呼吸声,气得我真想大喊。
凯蒂:那么,“他的呼吸让你抓狂”——这是真的吗?
玛丽:是的。
凯蒂:你能确定那是真的吗?【第二问:你能确定那是真的吗?】
玛丽:能!
凯蒂: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能听出你真的那样觉得。以我的经验,让你抓狂的不可能是你丈夫的呼吸,一定是你对他呼吸的看法让你抓狂。让我们更仔细的看看那是不是真的。你对他打电话时的呼吸声有什么看法?
玛丽:他应该意识到他在开电话会议时的呼吸声很重。
凯蒂:当你有那个想法时,你有什么反应?【第三问:当你想那个想法时,你有什么反应?】
玛丽:我觉得想要杀了他。
凯蒂:那么什么更让你痛苦?——是你对他呼吸的看法?还是他的呼吸?
玛丽:他的呼吸。“我要杀了他”这个想法让我觉得挺舒服的。【玛丽和听众都笑了】
凯蒂:你可以保留那个想法。这就是“功课”的特别棒的地方:你可以保留你所有的想法。
玛丽:我从没做过“功课”,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正确”回答。
凯蒂:你回答得很完美,亲爱的。别斟酌后再说。好吧,他在电话里有呼吸声,你想他应该意识到,可是他没有。下一个念头是什么?
玛丽:我想起了我所有有关他的不好的想法。
凯蒂:嗯。他在那里呼吸着。“开电话会议时,他应该停止对着话筒呼吸”——实际情况如何?他停止了吗?
玛丽:没有。我已经叫他停止了。
凯蒂:但他还是对着话筒呼吸。这就是现实。现实永远指的是实际正在发生,而不是应该如何发生的故事。“他不应该对着话筒呼吸”——这是真的吗?
玛丽【停顿了一会儿】:不,不是真的。他正对着话筒呼吸,这才是真的,这才是现实。
凯蒂:当你想他应该停止对着话筒呼吸而他不停止时,你有什么反应?
玛丽:我有什么反应?我恨不得马上走人。我感觉很不舒服,因为我知道我想走人,但我却离不开。
凯蒂:亲爱的,让我们回到调查,而不是更深地进入你的故事或你对事情的诠释。你真想知道真相吗?
玛丽:是的。
凯蒂:好。如果我们坚持一次只调查一句写下的句子,对发现真相会有所帮助。你能看到一个放下“他不该对着话筒呼吸”这个想法的理由吗?【这是凯蒂有时会问的辅助问题】对在座刚接触“功课”的各位,如果你听我是在叫玛丽放弃她的故事,我要非常清晰的说明一下:我完全没那个意思。“功课”不是要去除念头,也不是要克服、改善或放弃它们,完全不是那样。“功课”是自己认识到内在的因果关系。那问题只是问:“你能看到一个放下这念头的理由吗?
玛丽:能。没这个想法,我会很享受开电话会议。
凯蒂: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那么,你能发现一个没压力的理由来坚持这个想法,坚持“他不该对着话筒呼吸”这个谎言吗?【辅助提问2】
玛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