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摄关政治和院政(1 / 2)

宛如梦幻 赤军 5699 字 2个月前

【●承平、天庆之乱】

天长二年(825年),桓武天皇的孙子高栋王被降格为臣,赐以平氏,是为桓武平氏高栋流。到了宽平元年(889年),高栋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见王之子)也被降格赐氏,是为桓武平氏高望流。当时高望王被任命为从五位下上总介,来到了广袤的关东平原。

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划“国”分四个等级,即大国、上国、中国和下国,很多大国的国守都是由亲王兼领的,并不常设,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长官——上总国正是如此,任上总介的高望王是上总国实际上的太守。

平氏势力就此在关东诸国中膨胀起来。高望王死后,长子平国香统治常陆国,次子平良兼统治上总国,三子平良将统治下总国。平良将曾任镇守府将军,他的儿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平将门。平良将去世后,由其兄平国香兼管下总国,但据说国香为人暴虐,统治不得人心,就此良将、国香两个同源的家族矛盾日深。

当然,平将门的庄园位于下总国相马郡内,因此他也自称相马小二郎。据说从其父良将时代起,就在领地内捕捉野马、改良配种,后来更直接成为了朝廷的养马地,平将门继承其志,逐渐训练出一支战斗力相当顽强的骑马武士团来。

日本古代,战马缺乏,马种低劣,很难说曾经拥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核心的骑马武士加步行跟随的郎党组建为军队,各种史料上记载多少多少骑,往往连这些步行郎党都一并计算在内——骑兵独立成军是近代的事情。不过正因为如此,平将门所部战马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虽非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也足以傲视天下了。

当时朝廷权威未堕,地方势力当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权贵打交道的情况下就称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将曾把儿子平将门送上京去服侍左大臣藤原忠平,几乎同时,他的竞争对手、平国香之子平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门下。

平良将去世后,平将门回到了关东,他不断扩充领地,甚至不惜和亲叔父平国香、平良兼刀兵相见。承平五年(935年),战争正式爆发,史称“平将门之乱”。

首先死在平将门刀下的,是他的伯父平国香。此时平国香的儿子平贞盛还在京城,他自知即便回去家乡,也无法和地头蛇平将门相抗衡,于是强自按捺下怒火,写信给堂兄弟平将门,说愿意化干戈为玉帛。将门得信后,越发洋洋自得,嚣张不可一世,又把矛头指向了另一名叔父平良兼。

第二年六月,平贞盛回到关东,与平良兼合兵一处,共同讨伐平将门。承平七年(937年)八月,双方在子饲渡和堀越渡两处先后展开激战,因为平良兼打出平氏一门总领的旗号,士气低落的将门军大败亏输。然而平将门的势力并未因此失败而崩溃,他整顿兵马,不久后就在弓袋岭之战中挽回了败局。

这种耗时长久的拉锯战,使丰沃的关东地区处处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散。平贞盛一看短期内无法取胜,就轻骑上京,于当年十一月终于请得了讨伐平将门的诏命。到了天庆二年(939年),平良兼去世,平贞盛就以朝廷钦差和平氏一门总领的身份开始全权负责讨伐行动。然而此时平将门已先后攻占常陆、下野、上野等国的国司衙门,势力已经几乎涵盖整个关东八州。当年十二月,他甚至公然在下总国猿岛称帝,帝号“新皇”,宣布关东八州独立。

平将门之乱所以会闹出如此轩然大|波,并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兴武士势力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那些他们所看不起的只知游玩、吟诗却无实际本领,腐朽到了极点的公卿手中,把政权抢夺过来;另方面,百姓们也不满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统治,想要对社会结构有所变革。平将门部分顺应了这一时势,加上他自己武力过人,英勇善战,这才纵横关东,屡屡取胜。

其实从奈良时代起,日本就开始了造神运动,说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传人,是所谓“天孙后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觊觎全日本君王的宝座的。不过巧在平将门也是天皇的后裔,所以他才自以为名正言顺地僭号建国,自己也来过一把天皇瘾。

平将门叛乱的几乎同时,在日本西部还爆发了“藤原纯友”之乱。藤原纯友本是伊豫国掾(地方官名),任满后不甘心卸职,反而勾结海盗,图谋起事。天庆二年(939年),藤原纯友忽率千艘战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岐两国的国司衙门。朝廷下旨讨伐,他向西退却,进入九州的筑前国,袭击并占据了太宰府官厅。

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统称“承平、天庆之乱”,传说两次叛乱是互相呼应的,两人曾秘密约定,一东一西扩展势力,然后同时向京城进军,成事后平分日本。不管这种传说是真是假,对于平安朝廷来说,这可真是前后夹击,危机频现。当时朝廷已几乎无可用之兵,只能封官许愿,利用地方武士团来镇压地方武士团的反叛,所以这两次叛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武士势力不但没有因此遭到削弱,反而更加膨胀起来。

【●摄关政治的复兴】

乡下武士自相残杀,腐朽的平安朝廷起初并不在意,然而平将门竟然自称“新皇”,这使得一直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无人可以撼动的中央贵族大惊失色。朱雀天皇匆忙召集七大名寺的僧人祈福攘灾,然后派征东大将军藤原忠文率兵进剿。藤原忠文根本没有多少兵马,只得求助于地方豪族,召来了常陆大掾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

转过头来再说“新皇”平将门,他虽然基本占据关东八州的土地,但统治并不稳固,到处叛乱,烽烟滚滚,使得他忙于平叛,根本无力继续扩张领土,更别说杀上京都彻底取代天皇朝廷了。天庆三年(940年)二月,平贞盛和藤原秀乡拉起了四千大军,突袭平将门的老巢,而此刻大军四散在外,将门身边剩下才不过千余人而已。

平将门初战失利,退到下总国幸岛郡北山上。平贞盛等人紧追猛打,于二月十四日赶上将门,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平将门勇猛无比,他麾下的骑马武士更是以一当十,虽然面对近十倍于己的敌人,依旧悍斗不退,贞盛军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

然而战场上刀枪无眼,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要了将领的性命,平将门也是如此,他正冲杀在第一线,眼看就要逼到平贞盛面前的时候,突然身中流矢,从马背上栽倒下来,年仅39岁。主将既死,士卒星散,战局就此底定,“新皇”的党羽陆续伏诛,“新皇”的首级也被砍了下来,送到京城示众。

东方的叛乱平息了,平安朝廷缓出手来,再派大军讨伐西方的藤原纯友。次年(941年),官军在博多登陆,杀入九州,藤原纯友逃往老巢日振岛,被伊予国警固使橘远保所杀。至此,延续整整六年的“承平、天庆之乱”终于平息了。

这场叛乱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使地方武士集团的力量得到加强。大乱虽然平息,各地小乱依旧不断,比如天历九年(955年)郡河介橘忠幹被领民所杀,安和元年(968年)藤原千常在信浓国闹事,等等,平安朝廷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乱子中逐渐走向末日。其实藤原氏的“摄关政治”对于平安朝来说,只是一段回光返照而已。

且说朱雀天皇本是醍醐天皇与藤原经基的女儿稳子所生,据说因怕再被菅原道真的怨魂索了命去(有保明皇子和庆赖王的先例),从一生下来就被圈在拉门和帐幔中,一直到三岁始见天日。这样养大的孩子身体当然不会好,他登基以后基本上无力治国,朝政一直掌握在舅舅藤原忠平手中。到了天庆九年(946年),也就是藤原纯友被斩首的第五年,眼看二十一岁的天皇仅生了一个皇女,并且很难再生皇子,其母藤原稳子就勒令他退位,把宝座传给弟弟成明皇子,即村上天皇。

村上天皇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在舅舅藤原忠平和母后稳子先后辞世后,他不再任命关白,想将权力重新抓回到皇族手中,同时,他还实行一系列改革,想要挽救衰败的朝局。后世称醍醐天皇和村上天皇统治的时期为“延喜、天历之治”,然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谓的改革收效甚微,那根本就不是一段太平盛世。

况且村上天皇集权的努力收效甚微,皇后安子本是藤原忠平的孙女、右大臣藤原师辅的女儿,性格刚烈,经常插手朝政。虽然就日本传统来说,皇后干政并不算稀奇的事情,然而这皇后背后还耸立着庞大的藤原北家,村上天皇纵容安子所为,等于开门揖盗,让藤原北家的势力得以卷土重来。

不过趁着这个机会,藤原南家也颇想分一杯羹,大纳言藤原元方四处活动,想让村上天皇立广平皇子为东宫,因为广平皇子正是自己的女儿祐姬所生。然而在安子皇后的干涉下,最终村上天皇立安子所生的宪平亲王为东宫,此时这位亲王才刚哇哇落地两个月而已。

藤原元方在失望中病逝了,其后不久,广平皇子和祐姬皇妃也相继死去。因为这个缘故,那段时间内皇宫中发生的所有不祥事件,都被看作是元方母女祖孙的怨魂在作祟,尤其是天德四年(960年)内里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宫室变为灰烬,世代传承的珍宝大多被毁(甚至连三神器也可能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了,又换了新一代的西贝货)——平安朝真是个多鬼怪多怨魂的朝代。

四年后,安子皇后去世,又三年,村上天皇也咽了气,东宫宪平亲王即位,就是冷泉天皇。这位天皇据说还备位东宫的时候,就诸多怪诞举动,甚至在给父亲的信件中画上一具男根——这大概是近亲结婚所产生的恶果吧,不过当时人却宁肯相信那是藤原元方的怨魂在作祟,百般求神拜佛,东宫的病却总不见好。这样的东宫摇身一变成为天皇,当然无法治理国家,于是藤原忠平的长子藤原实赖登上关白宝座,并于安和二年(969年)发动“安和之变”,把政敌源高明排挤去了九州,从此独掌朝纲。

【●藤原道长的世界】

“安和之变”后不久,冷泉天皇就退了位(以他的精神状态来看,应该不是主动退位的),其弟守平亲王登上宝座,是为圆融天皇。圆融天皇元服前,担任摄政一职执掌朝纲的乃是藤原忠平以及其侄藤原伊尹(忠平弟师辅的长子),等到天皇成年以后,恰巧忠平兄弟和伊尹都陆续辞世了,关白一职就落到了藤原师辅的次子藤原兼通手中。当时北家最有资格出任关白的是藤原兼通及其三弟兼家,两人争斗得相当激烈。然而兼通抢先一步,据说他搞到了已故安子太后(是他的妹妹)的手谕,要求本家兄弟继承关白之位必须按照长幼顺序。于是圆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为太政大臣、关白,朝政悉以委之。

藤原兼家吃了个哑巴亏,只好暂时隐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势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似乎恨透了敢和自己争权的弟弟,他在贞元二年(977年)去世,临终前竟然找个借口把弟弟兼家从右近衞大将(从三位)的高位上扯下来,左迁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时把关白的位置让给了堂兄藤原赖忠(藤原实赖的次子)。

藤原兼家虽然遭到暗算,可是并不气馁,因为他手中还紧捏着一张王牌呢。兼通兄弟,也包括赖忠,都先后把女儿送去宫里做圆融天皇的嫔妃,可是只有兼家的女儿诠子生下男孩,封为怀仁亲王。于是藤原兼通一死,藤原兼家立刻卷土重来,很快升任右大臣。后来圆融天皇让位给东宫师贞亲王,就是花山天皇,花山天皇在位仅两年,就在藤原兼家的谋划下被骗出宫去落发为僧,传位给兼家的外孙怀仁亲王。怀仁亲王就是一条天皇,继位时年仅七岁,于是藤原兼家以其外祖父的身份,堂而皇之登上了摄政的宝座。

且说花山天皇继位时也不过才十七岁而已,此君素与在原业平并称,都是世所罕见的好色之徒,据说他在登基大典上,都迫不及待地把女侍扯到御座后去行那云雨之事。不过从来权臣当朝的时候,君主尤其是被废黜或被逼退位的君主,其种种失德之处恐怕都是权臣擅政的藉口,未必确实,不可轻信。

而藤原兼家,他当然没把宝都押在圆融天皇一人身上,对于那位神经兮兮的冷泉天皇,他也送了个女儿过去,生下了居贞亲王,也就是花山天皇的弟弟。一条天皇才登基,他就立居贞亲王为东宫,同时还把另外一个女儿绥子送去做了东宫妃。绥子既是东宫的正妻,也是他的姑母……反正日本人不在乎辈分,当然藤原兼家更不在乎,他要的是和皇室亲上加亲,使其外戚、摄政的权力更为稳固。

藤原氏既然权倾天下,地方豪族莫不想拉其为靠山,纷纷“寄进”庄园,于是藤原家族变成了最大的庄园主,到了十一世纪,家族名下的庄园已达全日本土地的十几分之一。藤原兼家可以说是藤原氏摄关政治进入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私人机关“政所”成为事实上的政权中心,甚至政所颁发的命令(政所下文、殿下御教书)比天皇诏旨和太政官官牒更为有效。

就这样,天皇彻底被架空了,皇室威信日堕,据说宫殿朽败无人修缮,妖狐肆虐无计禳除,盗贼劫掠也无法捕拿……宽弘二年(1005年),内里再次发生大火,神镜也被烧损,朝廷只得改铸,并派遣使臣前往伊势神宫谢罪。

藤原兼家死后,其子藤原道隆就任摄政和关白,道隆死后,换上了他的弟弟道兼。一条天皇在位二十六年,诸事都不关心,“垂拱而治”,竟被赞誉为是“宽弘之圣主”——其实他和蜀汉后主刘禅差相仿佛,只不过没有当俘虏的糟糕下场而已。宽弘八年(1011年),一条天皇退位,居贞亲王继任为三条天皇,立一条天皇之子敦成亲王为东宫。

敦成亲王本是藤原兼家之子、道兼之弟藤原道长的外孙,道长为了登上摄政之位,多次逼迫三条天皇退位。正好三条天皇患有严重的眼疾,几近失明,于是在位仅五年就下了台,敦成亲王继位,就是后一条天皇。敦成天皇年仅九岁,外祖父藤原道长名正言顺地登上摄政宝座。

请大家注意一下,村上天皇以后的天皇世系是这样的:村上子冷泉、村上子圆融、冷泉子花山、圆融子一条、冷泉子三条、一条子后一条,也就是说,政权在冷泉和圆融两位天皇的后裔中轮替,这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于是在后一条天皇登基后,就立三条上皇的儿子敦明亲王为东宫。然而敦明亲王没有藤原道长的血统,这使道长感觉隐含着危机,于是千方百计地逼迫敦明亲王,终于使其辞去东宫之位,改立敦良亲王为东宫。敦良亲王是后一条天皇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同为藤原道长的女儿彰子——惯例被打破了,冷泉天皇的后裔就此被排除在皇统之外。

后一条天皇在位二十一年,藤原道长及其子藤原赖通先后执政。道长权势薰天,时人都说他的尊贵与帝王无异,“摄政即天子”、“唯道长之心系天下之兴亡”。藤原道长也志得意满,甚至吟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诗句,骄横之态,可见一斑。不过此公确实值得骄傲,他担任朝廷柱石整整三十年,直到万寿四年(1027年)十二月去世,享年62岁。

【●院政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