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摄关政治和院政(2 / 2)

宛如梦幻 赤军 5699 字 4个月前

后一条天皇去世后,传位于东宫敦良亲王,也就是藤原道长的外孙,是为后朱雀天皇。后朱雀天皇在位十年,让位给东宫亲仁亲王,就是后冷泉天皇。后冷泉天皇立尊仁亲王为东宫。

这一接班人选,让执政的藤原道长之子赖通、教通非常不满。因为赖通兄弟都曾把女儿送给后冷泉天皇为妃,却都无出,尊仁亲王是天皇与祯子内亲王所生的儿子。储君怎能不是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呢?因此赖通兄弟想方设法要搞掉尊仁亲王。然而所谓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根本就还不存在,就算废黜东宫,又该由谁来接替呢?

时光如同流水,眨眼间后冷泉天皇登基已经二十四年了,藤原一族还没拿出应对方法来,他就先驾了崩。尊仁亲王顺理成章登上天皇宝座,就是后三条天皇。藤原赖通灰心丧气,就把关白之位让给兄弟教通,自己退居二线。

从宇多天皇开始,整整一百七十多年了,后三条天皇是唯一没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加上他登基时已经三十五岁,年富力强,精神旺盛,就想踢开藤原北家,自行其是。后三条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发布《延久庄园整顿令》,在中央设立“记录庄园券契所”,管理和整顿各地的庄园,统一计量标准——当然,他主要拿藤原氏名下的大小庄园开刀,这就必须会引发藤原氏群臣的反对。眼看改革阻碍重重,后三条天皇心生一计:如果从皇室中逐渐排除掉藤原氏的血缘,我看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再霸占朝堂!

延久四年(1072年),后三条天皇退位,在位仅仅四年。他传位给藤原茂子所生的贞仁亲王,贞仁亲王的东宫妃乃是藤原贤子,但贤子并未生男,后三条上皇就指定自己与源基子所生的实仁亲王为东宫,并且约定等实仁亲王继位后,立其同母兄弟辅仁亲王为储君。在上皇的如意算盘里,经过一个很短时间的过渡,就会有接连两位天皇都和藤原氏没有关系。

安排好这一切,后三条上皇就安心地咽了气,年仅四十岁。贞仁亲王就是白河天皇,白河天皇登基后不久,藤原赖通、教通兄弟就相继去世,由赖通的长子藤原师实出任关白。不过后三条上皇的梦想也落了空,藤原贤子竟然生下了儿子,是为善仁亲王,而相对的,东宫实仁亲王却因病辞世。于是在应德三年(1084年),白河天皇退位,他一脚踢开异母兄弟辅仁亲王,把年仅八岁的亲儿子善仁亲王扶上了宝座,是为堀河天皇。

不过若因此说后三条上皇架空藤原氏的努力完全没产生效果,也是不对的,在他的时代,天皇终究收回了一部分权力,藤原摄关政治有所萎缩,这一点对后世影响甚大。堀河天皇只是个小孩子,按照惯例,当由藤原师实担任摄政,总揽朝纲,可是白河上皇当时才不过三十四岁,正当壮年,虽然退位却坚持不肯放权。他设置“院厅”,起用身份较低而有能力的人担任“别当”、“年预”等官职,执行政务——这就是所谓“院政”的开端,藤原家族的辉煌,至此已如明日黄花。

不过院政之与摄关政治,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它可以解决藤原氏擅权的问题,却根本无法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种种社会矛盾。此后“院”代替藤原氏成为日本最大的庄园主,对百姓的剥削却一如既往,毫无缓和迹象。

院政之与摄关政治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对武士集团的拉拢上,这也直接造成了其后武家政权的建立。武士阶层在九世纪中期产生时,存在着高、低两端,低端为地方庄园的庄官及庄官集结起来的战斗集团,高端武士就是源、平等军事贵族,他们本身拥有庄园,并且多次受朝廷诏令平定边远地区的叛乱,或者远征虾夷,实力逐渐膨胀。最终这高、低两端结合为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家族形式的层级武士团),与公卿之腐朽奢靡不同的节俭、武勇的风尚。当时社会上可以说形成了四个大的权力集团,即在中央有正冉冉上升的院、逐渐江河日下的藤原氏,在地方上有以源氏或平氏为其真正领袖或精神领袖的武士集团。

平氏由高望王担任上总介开始,在关东扩张势力,经过“平将门之乱”以及1028年爆发的“平忠常之乱”,其在关东的势力逐渐被源氏所代替,而平贞盛因为平定将门之乱有功受到嘉奖,其子维衡把根据地转移到伊贺、伊势等地,称为“伊势平氏”,逐渐在近畿站稳了脚跟。而源氏原本是服侍摄关家的“京侍”,后来清和源氏的源赖信平定忠常之乱,趁机攫取了平氏的关东的势力,继而还妄图利用“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把影响力更扩展到东北地方。就这样,源、平两氏的势力来了个大掉个儿。

这两个最高贵的武士家族,其发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回归京都的平氏开始与院政相结合,成为院用来对抗摄关家的强有力武器。白河院就从伊势平氏中选拔武士守衞自己的御所,因为这些武士主要驻扎在御所北侧,故称“北面武士”。而源氏则在地方上尤其是关东地区扩展势力,大量关东地区的名主把土地从寄进给藤原氏转而寄进给源氏,这种风潮极盛一时,乃至于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

就这样,院政促进了武士集团的膨胀和相互对抗,新的时代正在孕育,大乱也即将到来……

【●奥羽的战乱】

咱们先来说说前面提到过的,几乎使源氏势力从关东更扩张到东北地方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且说东北偏远地区的陆奥国和出羽国中,都拘押着大量囚徒,部分是在各场远征中俘获的虾夷人,部分是朝廷流放过去的罪犯,安倍家族因为世代管理陆奥国的囚徒,势力逐渐扩张,同族遍布陆奥六郡,几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永承六年(1051年),朝廷任命源赖信之子源赖义为陆奥守,令其整顿东北局势,源赖义一到陆奥,安倍氏当主(一族总领)安倍赖时摄于其父子两代的威名,立刻表示愿意服从指挥。

然而到了天喜四年(1056年)八月,源赖义在即将任满离职前,突然上奏说安倍赖时谋反,从而请得了讨伐的院宣(院所发出的诏命)——这很可能是赖义想要真正控制东北地区的藉口。总之,战争就此爆发,新任陆奥守藤原良纲吓得不敢赴任,朝廷只好再次把这一职位交给了源赖义。

到了当年十二月,安倍赖时遭到被源赖义策反的同族安倍富忠的袭击,中箭殒命,他的两个儿子安倍贞任和安倍宗任代掌其兵,继续与官军相抗衡,并一度给源赖义以沉重打击。于是源赖义被迫向出羽国司求援,于康平五年(1062年)终于盼来了出羽仙北的俘囚长清原武则的援军。在清原氏大军的压迫下,安倍贞任节节败退,终于在当年九月战死,居城鸟海栅也被攻陷。“前九年之役”就此终结,不过实际上,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十二个年头。

战后,源赖义进制正四位下伊予守,长子源义家被任命从五位下出羽守,次子源义纲被任命为左衞门尉,而清原武则被破格任命为从五位下镇守府将军,基本接管了安倍氏的领土。可以说,源赖义因为准备不足,想要在陆奥国扩展势力却最终失败了,白白便宜了出羽的清原家,想必他心中是很不甘的吧。不过机会还多得是,到了秋保三年(1083年),其子源义家被任命为陆奥守,再次来到东北地区——

此时正逢清原氏同族内乱,清原武则的孙子、一门总领清原真衡为一方,清衡的异母兄弟家衡和异父兄弟清衡为另一方,经常发生武力冲突。源义家趁机介入清原家事,并在清原真衡去世后,主持陆奥六郡的分割,把富饶的南三郡封给清衡,寒冷的北三郡封给家衡,刻意引发两人间的矛盾。

此后的事态完全按照源义家的计划发展,清原清衡和清原家衡刀兵相见,而源义家则站到了清衡一侧。最终他经过艰难苦战,甚至不惜突入出羽国,终于在宽治元年(1087年)消灭了清原家衡的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后三年之役”。虽然战后朝廷认为清原氏并无反叛的行为,这是源义家的私战,不肯予以赏赐,不久后更解除其职务,藤原清衡完全占据了陆奥六郡,并且恢复旧氏藤原,此后开创了半独立的奥州藤原家族,然而源义家被迫拿出自己的家财来赏赐有功之臣,却从此更收拢了关东武士之心。

顺便提一下,源义家的弟弟新罗三郎义光本在京城担任左兵衞尉之职,听说哥哥在奥州一度陷入苦战,就抛官弃职前往相助。义光就是此后威名赫赫的甲斐武田氏的始祖。

拉回来再说京城的情况,白河院后来出家念佛,也称为白河法皇,但他一直不肯放下权柄,历经堀河、鸟羽、崇德三朝,院政时间长达四十一年。到了大治四年(1129年),白河院去世,鸟羽上皇立刻也跳出来行使院权。然而院政时代,藤原氏摄政、关白的势力并没有彻底被架空,他们保着天皇,虽然略矮一头,也基本上和院行使着双头政治。这种双头政治导致局势更为混乱。

一方面,无论是院还是摄关家,其腐化奢靡的生活不但丝毫不见收敛,反而日显张狂,归于其名下的庄园也日益增多。畿内百姓遭受沉重的贡赋压迫,请愿无日停息,“盗贼”也因此纷起不休。另方面,为了制衡摄关家的势力,院更为倚靠“北面武士”,最终酿成了1156年的“保元之乱”。

【●保元、平治之乱】

久寿二年(1155年),体弱多病的近衞天皇病殁,年仅十七岁。鸟羽院指定由崇德上皇的同母兄弟雅仁亲王继位,就是被称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后白河天皇。且说崇德上皇是被鸟羽上皇逼迫退位的,无日无刻不想着卷土重来。到了次年也即保元元年(1156年),鸟羽院驾崩了,崇德上皇趁机与左大臣藤原赖长(藤原师实的曾孙)密谋,打算复辟。

随着皇族的一分为二,摄关家也分为两派,当时的关白、藤原赖长的兄长忠通是站在后白河天皇一边的。因此崇德上皇想要复辟,必须诉诸武力不可,遂他于七月十日夜晚召来了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及其子源为朝,商量该怎样发动一场军事政变。

——凑巧的是,已洞悉上皇阴谋的后白河天皇,偏偏也在同一日召来藤原忠通、平清盛(平忠正的外甥)、源义朝(源为义之子)商议。清盛和义朝等人都是少壮派武士,摩拳擦掌地主张要先下手为强,至于他们竟敢向长辈同时也是一族总领举起刀剑,是被所谓的“忠诚心”所利用,是被利益所引诱,还是野心膨胀使然,可就谁都搞不清楚了。

年轻人行事果断,说动手就动手,于是次日凌晨,清盛、义朝率兵包围了尚在白河殿喋喋不休争论的上皇一党,将之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乱兵犹自不过瘾,又点燃了赖长、为义、忠正等人的宅邸——也该着中纳言藤原家成倒霉,只因为宅子离得近些,于是也在混乱中化为灰烬。

——不过短短半天,崇德上皇派就大败亏输,藤原赖长被流矢射死(一说自杀),平忠正、源为义等人先后被杀或被俘。崇德上皇逃到仁和寺躲避,被天皇派搜将出来,远远地流放到四国的赞岐去了。这次事件史称“保元之乱”,它标志着新兴武士阶层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扬威,甚至已经把势力延伸到了朝廷内部,公开插手皇室纠纷,公家政权的时代即将结束,武家政权的时代就要到来。

且说院政既然已经成为了传统,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后白河天皇也就不肯贪恋天皇之位,没两年就让位给东宫守仁亲王,就是二条天皇,自己当更有权力的上皇去了。然而因为此君赏罚不公,填不保武士们的胃口,才退位就酿出了“平治之乱”。

“保元之乱”后平清盛青云直上,源义朝却得不到上皇重用,从而心生怨恨。平治元年(1159年)十二月,趁着平清盛离京前往熊野的机会,源义朝举兵叛乱,将后白河院囚禁起来,并且杀害了后白河院的宠臣、亲清盛的藤原信西。平清盛在途中闻变,匆忙回京,在自己位于京都六波罗的官邸集结重兵,计划夺回天皇和上皇。大战一触即发。

源义朝实在是个粗疏的家伙,如果说后白河院化妆逃亡到仁和寺是个偶然事件的话,那么其后十六岁的二条天皇也女扮男装逃脱他的掌握,来到平清盛六波罗官邸,就肯定是义朝防范不周所致。总之,上皇和天皇都先后逃脱,源义朝失去了聚拢人心的旗帜,平清盛倒赢得了大义名份,清盛抓住时机,亲率三千兵力攻打皇宫,源义朝战败被杀——此即“平治之乱”。

乱后,平清盛被晋升为从三位参议。日本人喜欢将自己的官位对应唐朝的官位,很多官职都有唐名,参议的唐名是宰相或相国,从此清盛就被人尊称为相国。两次平乱全都有份,平清盛功劳显赫,威风八面,后白河院一开始更为宠爱清盛,继续利用他来巩固自己的院政,后来感觉不对,想要收手,却已经来不及了。

平清盛先把养女滋子进献给后白河院为妻,生下宪仁亲王,被立为东宫。借此帮助,他于仁安元年十一月(1166年)就任内大臣,次年更荣升为太政大臣,逐渐掌握了政权。当时平氏十六人位列公卿,殿上人三十余名,党羽遍布全国,国守六十余人中竟有半数是平氏一门。

到了仁安三年(1168年),后白河院迫不及待地逼迫年仅五岁的六条天皇逊位,让自己的亲儿子、八岁的宪仁亲王继位,就是高仓天皇。清盛一跃而成为天皇的外祖父,并且他还把女儿德子嫁给天皇,亲上加亲,从此平氏更是权势煊赫,炙手可热。清盛的堂兄弟、大纳言平时忠甚至狂妄地说:“非此一门(平氏),皆不是人!”

平氏本是武家,但其六波罗政权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武家政权,它是依附于摄关政治和院政而存在着的,缺乏独立性——这也是平氏子弟逐渐公卿化的根本原因。就平清盛本人的意愿来说,他很想把公家政治彻底打倒,从而使六波罗政权脱颖而出,真正君临天下。然而想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并不仅仅靠打压公卿势力,甚至幽禁天皇、法皇就可以达成目的的,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问题,平清盛和被他打倒的源义朝一样失败。而等到清盛去世后,其继承人平宗盛更是彻底转向,一切唯后白河院马首是瞻……

〔日本佛教的兴衰〕

佛教于六世纪时传入日本,经过崇佛、拍佛两派的殊死拼斗,最终在这座岛国上站稳了脚跟。逐渐的,再也没有什么“国神”和“蕃神”的区别,神佛紧密地合为了一体。为了便于统治,日本朝廷一直宣扬天皇乃是天孙后裔,具有神性,原始的诸神崇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与诸神崇拜结合为一的佛教,也无可避免地要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日本有学者认为奈良朝的佛教乃是现世佛教,是政治佛教。

从天武朝开始,朝廷就将《金光明经》等佛经颁发各地,教臣民诵读,后来更在各地修建丈六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七层宝塔。到了天平十三年(741年)三月,圣武天皇下诏,要各国都建筑“国分寺”和“国分尼寺”,也就是朝廷明令在各行政区域内建造官修寺院。统辖各地国分寺的总寺院是东大寺,统辖各地国分尼寺的总寺院是大和法华寺,都在都城附近。

最早传入日本的是三论宗和成实宗,其后为法相宗、俱舍宗和华严宗,唐僧鉴真还传来了戒律宗。到了平安时代,政权逐渐转移到藤原氏的手中,佛教势力略有下降。在这个时代兴盛起来的,主要是传教大师最澄的天台宗和弘法大师空海的真言宗,前者以平安京东寺为中心,后者以比叡山为中心,与被称为“南都佛教”的旧奈良诸宗派相对立。

最后在日本兴盛起来的,是净土、禅宗、日莲等宗派,那已经是十二世纪以后的事情,公家政权即将让位于武家政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