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开始忙着整编了,日军和国民党方面也没有闲着。
1939年11月4日,为了加强对侵华日军在政略、战略上的统辖,适应即将建立汪精衞傀儡政权的形势,加紧对国民党中央政府实施政治诱降的工作,东京日军大本营决定即日起在南京成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既然成立了,大本营统帅部随后便任命西尾寿造大将出任第一任总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中将出任第一任总参谋长,两人及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于当年12月1日起正式行使统率侵华日军之职权。
根据东京方面的规划,总司令部设在南京的中国派遣军将直辖华北方面军、华中第十一军、华东第十三军、华南第廿一军及陆军航空兵第三飞行集团等部。
此外,中国派遣军还将直辖第7通信队、华中气象部、第4铁道部队等若干配属部队。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成立之后,设在北平的华北方面军的总司令人选也随之而改变,原司令官杉山元大将去职,由多田骏中将接任,参谋长也换成了笠原幸雄少将。
除了主官人选变动以外,华北方面军麾下的作战序列也发生了一些变动。
其中司令部设在太原的第一军司令官继续由筱冢义男中将担任,但参谋长换成了诘渊宣一少将。
第一军原辖部队中第十四师团被调往中国东北、第廿师团被调往朝鲜、第一零八师团调回国复员、独立混成第一旅团调往河北邯郸。
作为调出3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补偿,原华北方面军直属的第卅六师团,以及新近在日本编成的第卅七师团和第四十一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十六旅团等部随后编入第一军。
这样一来,第一军麾下便只剩下了第卅六、第卅七、第四十一这3个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六等4个旅团。
不过,第一军还依旧辖有直属独立机关枪第4、5大队、战车第2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1中队、独立山炮兵第一联队、独立山炮兵第三联队、野战重炮兵第二旅团(缺野战重炮兵第六联队)和独立迫击炮第3大队等部,战斗力并未虚弱多少。
司令部设在济南的第十二军司令官则是这次的大输家,不但尾高龟藏中将去职,换成了饭田贞固中将,该军主力第五师团也随后被调往海南编入第廿一军序列。
实力大损的第十二军因此,只辖有第廿一师团和第卅二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五、六、十等3个旅团,其任务也缩减为只承担山东全境及徐蚌之间陇海、津浦两路防务和治安。
驻蒙军的司令官和参谋长人选则保持不变,继续由冈部直三郎中将和田中新一少将担任,司令部设在张家口。
所部下辖驻扎在大同周围的第廿六师团、驻扎在平西、察南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以及在丰镇及察北的骑兵集团。
司令部在归德的第十五军是这一次新设立的,设立该军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河南方面的战事。
因此,该军的司令官由老资格的原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出任、参谋长由原第十一军参谋长吉本贞一少将担纲。
鉴于该军的重要任务,因此,下辖第卅五师团和第一一零师团。
原在开封、许昌一线休整的第五师团则被新近编成的第卅八师团所取代。
除此之外,第十五军还下辖野战重炮兵第六联队、独立轻装甲车第5中队、独立机关枪第9大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八联队、独立迫击炮第5大队、战车第八联队、野战高射炮队、野战防空队等部。
不过第十五军的配属特种兵部队虽多,但一线作战兵力却较第四次豫东会战时为少,河南日军也因此,暂时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被迫转入防守状态。
除了上述部队以外,日军华北方面军还另辖在司令部在新乡的第廿七师团,以及承担河北占领区治安任务的独立混成第一、七、八、十五等4个旅团。
此外还直属中国驻屯战车队、独立轻装甲车第10、12中队、高射炮第十五联队、独立工兵第1中队、第4、5、11通信队、华北气象部、架桥材料中队、第2野战铁道部对、第11装甲列车队等部。
随着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成立,原华中派遣军的番号就此取消,原华中派遣军下属第十一军便归由中国派遣军直属。
由于第一零一师团和第一零六师团奉命回国复员,因此,加上调来替换的第卅九、第四十师团,第十一军共辖第三、四、六、十三、卅三、卅四、卅九、四十等8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十四、十八、廿等3个旅团。
此外第十一军还辖有独立机关枪第1、2、7、8大队,战车第七联队,独立轻装甲车第6、7、8、9中队,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辖野战重炮兵第十三联队、野战重炮兵第十四联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十五联队,独立迫击炮第1大队,独立气球第3中队,野战高射炮队(甲)(乙)野战照空队,独立工兵第一、二、三、八联队,第3通信队,第2野战瓦斯队,架桥材料中队,第3铁道队(铁道第一联队)等部。
全军的兵力超过30万,依旧是侵华日军中最大的战役机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