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国军队到来的目的,伊拉克人心知肚明,只是齐兰尼政府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跟英国人抗衡,因此,不得不暂时予以隐忍。
可是随这德意军在北非的节节胜利,英国人被迫从海湾地区抽调更多的部队前往埃及以阻挡隆美尔的进攻,这就给伊拉克人以机会。
5月31日,伊拉克军队开始在哈班尼亚空军基地南面的高地集结,并派信使通告英军,禁止任何人员、车辆或军机从该基地进出。
英军拒绝了伊拉克军的要求,并要求伊军立刻撤出该地区。
经过短暂的僵持后,在6月2日凌晨5时,得知伊拉克人宣战的英军突然向伊拉克军队开了火,战斗终于打响了。
尽管英国人的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根本无法跟德军相比,可是欺负弱小的伊拉克人却没有问题,战斗进行了2天,占有优势兵力的伊拉克军却始终无法攻克哈巴尼亚基地。
但此时,丘吉尔最担心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希特勒已经注意到伊拉克的变化。
随即,德军空军参谋长汉斯·耶舒恩纳克将军,授权德国空军上校沃纳·容克指挥一支德国航空部队增援伊拉克。
沃纳·容克上校很快组织起一支装备有14架BF-110C型战机、7架He-111H轰炸机、20架容克-52/3m型运输机及若干架容克-90的飞行联队,取道希腊、叙利亚飞进伊拉克。
稍后意军第155中队11架C.R.42型战斗机飞抵基尔库克。
正是靠着德意空军的支援,伊拉克人才勉强挡住了英国人的进攻,艰难的守住了巴格达。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伊拉克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边上更加强大的伊朗也出现了反英的迹象。
1925年前,当时的伊朗还叫波斯,一个名叫礼萨汗的军阀正式驱逐了国王艾哈迈德,并自行带上王冠,以波斯古称:“巴列维”为新朝代的王号。
1935年1月,礼萨汗正是将国名改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虽说礼萨汗对希特勒的一套并不感冒,但为了实现现代化并收回被列强(即英俄)夺走的领事裁判权、石油租让权、渔业权、电报公司特许权、实现关税自主、取消外国驻军,他不得不与希特勒各取所需。
德国希望利用伊朗来威胁英印帝国和苏联南部腹地,伊朗则同样利用德国来牵制宿敌英俄,并希图利用德国技术来实现工业化。
到了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国顾问已经超过5000人,伊朗军队的火炮、步枪、手枪全部由德国制造,柏林与德黑兰之间也已经有了直航的班机,德国已经是伊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且在欧战爆发后,这种贸易还通过苏联转口进行着。
1941年,战事已经逼近埃及,并且叙利亚也在依附德国的维希法国的统治下,这时候伊朗国内被有势力觉得是时候搭上德国快车,并借此收回英波公司在伊朗西南部的油田,以及被英国人霸占的巴林群岛了,只是由于礼萨汗的压制,这个暗流才没有正式摆上台面。
不过联合伊朗反英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希特勒的重视,尽管此时,希特勒已经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但是如果能在中东率先击败英国人,进而导致大英帝国丢失印度王冠的话,英国是极有可能被迫对德妥协的,这样一来德国军方素来视作噩梦的两线作战就有可能不复存在。
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希特勒决议将巴巴罗萨计划拖延一个月后再执行,并进一步加大对非洲集团军的投入。
于是1941年6月12日,在凯塞林元帅的指挥下,刚刚结束克里特岛作战的德军雷姆克伞兵旅与意军第185【闪电】空降师对马耳他岛实施了空降此后。
经过一周的作战,德军夺取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地中海小岛,从此彻底打开了地中海通道,英国地中海舰队因此,也被迫撤出苏伊士海峡,撤退至也门和索馬里兰。
6月22日,再次得到后方补给的德国第五轻装甲军及意大利【公羊Ariete】和【德里亚斯特Trieste】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阿拉曼击败英军的最后反击后,一路向埃及港口重镇亚历山大高歌猛进。
英国在埃及的大小官员狼狈的逃亡约旦,整个开罗和亚历山大一片末世景象,由此英国在中东的统治有土崩瓦解的趋势。
在这种危机下,老狮子丘吉尔环顾四周,如今唯一能解救大英帝国的,只有美国了,可是美国除了按照《大西洋宪章》给予英国在《援助法案》内的支持外,尚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因此,已经指望不上了。
那么除此之外,英国还能指望谁呢?
为了大英帝国的存续,丘吉尔就只能魔鬼打交道了。
1941年6月22日深夜11时19分,英苏在莫斯科签订秘密协定,丘吉尔以同意战后苏联兼并整个波兰、西拉美尼亚、摩尔多瓦、芬兰及北伊朗等条件获得斯大林对德宣战的承诺。
并且为了更好的牵制德国,英国还答应战争期间每年向苏联提供价值2.5亿英镑的机器、原料、军火、车辆、黄金的额外援助并且承诺协助苏联获得美国提供的支援据此。
1941年6月24日凌晨3时,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等部突然对德占波兰、保护地斯洛伐克、轴心国成员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全面实施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