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鉴于缅甸的形势出现急剧恶化的征兆,英方的态度不得不出现软化。
2月16日,中国远征军终于得以南下,3月7日,第五军的前锋第二百师开抵小城同古。
但此时,已经为时过晚了,3月8日,仰光沦陷。
仰光沦陷后,蒋对缅甸保衞战的信心大半丧失,他对担任自己参谋长的美国中将史迪威(Joseph Stilwell)表示道:“仰光已失,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敌或将趁我入缅之隙,由越南袭我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
因此,考虑“调回入缅部队以巩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守。”
蒋的话云遮雾绕,结果号称中国通的史迪威却没有听懂。
史迪威根据自己的考虑,认为缅甸对于中国来说,比其对于英国来说更加重要,因此,必须全力收复仰光这个海口重镇,即便力有不殆,也应该据守曼德勒以东高地,控制缅北,拒敌于国门之外。
两个人的矛盾由此产生,进而引发了以后一些列事件,不过暂时由于中美之间刚刚公开结盟,双方的关系尚处在蜜月期间,因此,这并不影响中国军队在缅甸的继续作战。
可惜的是,这件事情上蒋的观点是正确的,结果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蒋系仅有的少数精锐在此役中折损大半,日军不但占领了整个缅甸,而且把魔掌伸向了云南,只是靠着怒江天险,才得以勉强保住保山以西的国土。
远征军的失败,以及云南边境地区的失陷,让蒋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加剧。
在蒋看来自己的嫡系主力是被史迪威给败光的,而在史迪威看来,蒋部的战力低下才是缅甸战役失败的主因,因此,两人旋即对国民党军队的主导权开始了争夺。
史迪威试图利用手中发放美援的权利来要挟蒋,的确也有李宗仁、冯玉祥等人与之靠近,但蒋却依靠黄埔学生掌握各部,使得史迪威在拉拢蒋军的过程中处处碰壁,而李宗仁等人的力量也不足以撼动蒋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不得不试图拉拢西北来对蒋逼宫。
1941年5月中旬,美国上校威廉姆斯·兰顿以商讨西北接受美援为借口来到兰州。
兰顿上校以为自己会受到盛大的欢迎,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只在机场看到一名迎接的上校。
平日里被贵阳方面的中将、少将甚至上将所围绕的兰顿明显有些不悦,然而西北给出的解释却是外交对等,这令兰顿哑口无言的同时对西北产生了一丝异常的尊重。
随后,双方举行了秘密的会谈。
由于兰顿是打着商议美援的问题前来的,双方率先便进行了相关话题的讨论。
兰顿以外西北会狮子大开口,然而再次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西北提出的要求中对军火的要求极少,反而以军事人员培训为第一要务。
“什么,由美国海军接受并训练22000名海军官兵?”
兰顿回到贵阳后的报告让史迪威觉得错愕。
“他们有海军吗?”
然而更加错愕的是西北那份《关于建立西北补给通道的建议》“从苏联中转,走北冰洋航向和伊朗通道,军阀戴的想法果然是别出心裁。”
史迪威沉吟片刻。
“这两件事都不是我可以轻易决定的,所以只能让华盛顿来决定。”
“将军的意思是,让兰州派人到华盛顿去吗?”
兰顿眨了眨眼。
“这样会不会刺|激国民政府一方?”
“正是要刺|激一下那个花生。”
史迪威用绰号比喻着不在场的蒋某人。
“这样才能逼迫你依照我们的意思行事。”
微微点了一下之后,史迪威不愿意深谈,转而问道。
“军阀戴在军械和军费上没有其他要求了吗?”
“有的,军阀戴要求华府提供总15亿美金的平准贷款,至于其他,他们要求每月提供800~1000部大功率航空发动机和2500辆军用卡车,以及1000套高级机床。”
史迪威一呲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