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良斩钉截铁的说道。
“另外地方政府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另外我也会想办法推动国民代表大会立法,设立退伍军人的专门节日及相应的庆祝方式。”
戴季良话说到这顿了顿,随即加重了语气。
“就如宾南兄刚刚说的,要让世人知道国战军人的荣誉,不能让有功志士流血又流泪。”
张宾南和张自力也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自然了解下面的情况,不会否定戴季良的决定,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这时戴季良按下电铃,一名副官走了进来,就听戴季良吩咐道:“让陈志情进来报告吧。”
军械署署长陈广很快走了进来,向三人敬礼之后,打开手中的档案报告道:“八五八工厂报告,四号战车基型已经下线,鉴于目前我方生产的柴油发动机动力不足及新战车吨位上升的因素,四号战车基本形采用宽履带和单排大负重轮设计,并一定程度上效仿军情局从德国传回的苏制T-34及德制黑豹坦克的装甲布局,其装甲布置为,前上装甲为均质45mm钢板、倾斜30度角,前下装甲战车主炮为75/32倍径,在使用普通穿甲弹的情况下,能在500米距离击穿55mm均质钢板全车总重26.55公吨,配弹75发,其中穿甲弹15发、破甲弹5发、其余为高爆弹最大公路行程450km,最大越野350km,最大公路速度45km/h,最大越野速度为30km/h。”
等陈广报告完了,戴季良这才问道:“四型战车的产量如何?”
“年底之前达到月产15辆的水平,44年年底之前可达到月产25辆至30辆的生产水平。”
戴季良摇了摇头,开什么国际玩笑,西北军如今编列有8个装甲兵集群和2个独立装甲骑兵师,编制内战车数目共计2600余辆,但目前实编的仅有一半且主要是轻型的一号、二号战车,打小日本估计是够了,但完全不能抵御庞大的苏联战车群,因此,必须加速换装装甲更厚火力更强的新型战车。
但若按陈广说的生产量计算,一年下来也不过不错300余辆,怎么够在未来用来抵御如潮而来的苏军坦克群呢?
“那三型和二型战车的生产数量呢?”
“由于57/75倍径的战车炮加工极其困难,所以目前三型战车月产量不足10辆。”
三型战车的战车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摧毁T34的正面装甲,其实要比现在下线的四型战车的主炮威力更大,只是生产也更加困难,所以才会有相对容易生产的四型战车的诞生,这也是用数量压倒质量的思路,但实际结果却是数量依旧不足。
“倒是二型战车生产已经完全成熟,月产量可以达到60辆。”
“绝对不行,远远不够。”
戴季良面沉似水的说道。
“二型战车的生产数量要降下来,产能转移给四型战车生产线,要保证四号战车的生产量必须在年底前实现倍增,明年这个时候,月产量必须达到150辆/月的水平,这不是要求,而是命令。”
之所以还少量继续生产二型战车既是因为中国南方战场的交通条件不容许太重的坦克通行,更是因为目前的主要敌人还是装甲兵实力孱弱的日军,所以够用就可以了。
“至于三型战车,虽然目前只用于装备各装甲骑兵团的战车歼击连,但作为装甲部队的开罐器,有必要将现有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到20辆/月的生产规模。”
陈广苦恼的回应道:“但战车炮和发动机的产量跟不上”张自力插嘴道:“战车生产关系重大,军械署克服万难,也要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关生产。”
看到陈广为难的样子,张自力转而向戴季良建议道:“可否让美方提供500~1000辆M4谢尔曼式战车组件?谢尔曼战车虽然采用汽油机,但我们的战车部队也不是全用柴油的,应该不会造成补给上的混乱。”
戴季良摇了摇头:“美国人的战争策略是先欧后亚,因此,我估计他们最多只愿意提供M3斯图亚特轻型战车,倒是战后我们可以接受一定数量的M4,但缓不应急啊。”
话虽如此,戴季良还是松口了:“军械署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但是三、四号战车的生产及改进型的研制一定要予以确保。”
陈广如蒙大赦的连声应道:“职部明白,一定会把主席的指示传达下去。”
戴季良叹了口气:“你继续汇报吧。”
“是。”
陈广随即取出另一份卷宗。
“关于应龙戊型、庚型驱逐机、神龙甲预生产型驱逐机及龙鹰乙型战术轰炸机的生产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