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理智(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718 字 4个月前

1945年1月14日,东京大本营下令从驻防冲绳、台湾的第十方面军中抽调第十二师团、第六十六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一百旅团、独立混成第一零二旅团增援大陆战场。

同日,东京还下令从驻防印度支那的第卅八军中抽调第廿一师团、第五十五师团等部增援广西战场。

第二天,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也根据大本营的指示,要求缅甸方面军重启对云南方向的攻势,以牵制、调动华军力量,使之无力加强广西作战的兵力。

只是,日军这一系列的动作实现的太晚了,华军已经抢在了日军完成调动之前发起了新的攻势。

1月16日,鄂豫皖战区所属第三军团牛元峰部在战区的督促下,发起皖中战役,兵锋直指庐州,威胁守敌日军第六十一师团。

日军第六十一师团名义上是一个拥有1.4万兵力的三联队制乙种野战师团,但该师团主要远程支援力量仅为1个装备12门150mm中迫击炮的迫击炮队,因此,实际野战能力极其有限。

而华军第三军团虽然尚未恢复6.5万人的满员状态,但4.7万人的总兵力和包括4门105mm重野炮在内的近50门75mm以上身管火炮的助战及新成立的固始独立航空队20余架战机的支援,足以在野战中对第六十一师团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正是明白己方的劣势,第六十一师团师团长田中勤中将只能一面死守合肥、蚌端口、大通镇、田家庵镇等要点的同时,一面向第十三军及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紧急求援。

尽管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永津佐比重中将闻讯后紧急从苏南的第六十师团、皖南的第一三一师团抽调出22个中队的兵力驰援,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也从第六军抽调了17个中队北上。

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预定调动的(第四十三军所属)独立混成第八十五旅团、独立混成第八十六旅团、独立步兵第十一旅团却因为第九集团军(尚未改编)、第十五军团的牵制攻势及鄂中战线的紧张形势而无法动弹。

“司令官阁下,中国有句俗语,远水解不了近渴,看起来只能调动第十二军南下了。”

在南京的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里,刚刚从东京返回的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在得知孙殿英军团一部越过淮河出现在明光附近后,终于忍不住向冈村宁次大将建议道。

“尽管这可能是支那方面削弱河南战线皇军的策略,但是(南京)国民政府军是一支不可靠的力量,不能指望其能够确保津浦铁路的安全。”

冈村宁次蹇着眉头答非所问道:“如果将第一军撤出山西的话,这盘棋是不是就活了。”

小林浅三郎中将大吃一惊,随即陷入了沉思,良久之后,他回应道:“司令官阁下的想法的确有些道理,如果山西的第一军能调入河北,那么河北就是稳固的。

稳固的河北也能尽可能的调动兵力加强河南,以此类推,河南的兵力也能抽调用之于安徽。

只是大本营能接受放弃山西的建议吗?再说了,放弃了山西,大同方向的驻蒙军怎么办?”

“大同也可以放弃,这样一来驻蒙军就调回来加强北平西北方向的防御。”

冈村宁次当然不知道另一个时空中毛泽东的主张,但是大踏步的后退从来就是为大踏步的前进做伏笔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天马行空的思路,刚刚提出就在小林中将这边遭到了阻击:“长官,第一军散布在同蒲铁路、正太铁路沿线相当广阔的地域,撤退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时间上是来不及了,更不要说下层官兵肯定会反对。”

“是啊,是啊,上下都会反对的。”

冈村宁次意兴阑珊的摇了摇头。

“但是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了。”

冈村宁次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圈画道。

“支那西北军方面到底是在打什么主意?湖北?河南?”

冈村宁次用两个大大的箭头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心。

“一旦武汉失守,第廿军、第十一军的后路断绝,皇军就会被一个巨大的钳子钳死在了支那西南;一旦支那军击穿河南,其兵锋能直推到山东并横扫华北。不要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只要实现其中一个,皇军就会彻底丢失支那大陆,后者甚至还能威胁到满洲复兴基地。”

小林中将看着冈村宁次画出的箭头,仿佛看到了令人惊恐的未来,他不禁吐槽道:“大本营这些混蛋,推三阻四的就不肯从满洲调动三、五个新设师团南下,否则,哪会有这么恶劣的局面,他们就不想想,同在一片大陆上,支那局势严重关系着满洲局势。”

冈村宁次摆了摆手:“就算从满洲调动新建师团南下,估计作用也不会太大,小林君,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吗?皇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大的不如以前了,别的不说,一年前,你能想象4个师团对正县的围攻,仅在东、南两条战线上各前进了5~10km就止步不前了。这既有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兵源素质下降过快的问题,也就是在面对对蒋系支那军及部分支那游杂武装的时候,皇军还有一定的优势,那也是建立在其等拙劣的作战指挥、低下的战斗意志,以及根本无从保障的军械弹药供应上的。”

冈村宁次的话让小林浅三郎联想到了更加恶劣的太平洋战场,于是小林中将哀叹道:“太阳要下山了,帝国的辉煌就要结束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这是何等的残酷。”

“小林君,就算战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帝国迟早还能重现辉煌的。”

冈村宁次却显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