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反攻(十八)(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768 字 4个月前

1945年4月12日下午3时35分,正在佐治亚州沃姆斯普林斯疗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因脑溢血去世,时年63岁。

罗斯福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举世轰动。

正当轴心国集团为此欢欣鼓舞,认为战局可能因此,扭转之际,匆匆接任美国总统的原副总统杜鲁门却第一时间召集盟国驻美大使,向他们保证会研习罗斯福时代的内政外交,将正在进行的战争坚持到底。

当然,作为政治花瓶,杜鲁门并太不清楚罗斯福时代与中苏英法等主要同盟国成员之间折冲往来及私下承诺的外交内幕。

且根据美国政治传统,杜鲁门也不可能通过全面留用罗斯福的幕僚团队来了解这些至关紧要的信息。

因此,甫一掌握美国军政权力的杜鲁门很快决定亲自与各国首脑会晤,以判定、执行、转变某些罗斯福留下来的外交遗产。

只是罗斯福在第四任期才进行了七十三天后边陡然离世的现实,使得美国国内也手脚大乱,以至于杜鲁门在实现其外交设想之前,必须先搞定美国国内的千头万绪……

在中国,罗斯福的去世也使得某些政治力量有了天要变的联想,中国驻美大使胡适甚至不合时宜的向杜鲁门表示,希望在杜鲁门的促使下,实现中国国内军政力量的大联合。

胡适的不当言论传回中国之后,立刻引发了国防政府的反弹。

4月14日,中国国防政府解除了胡适驻美大使的职务,任命原晋绥战区司令长官杨爱源为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兼驻美大使。

同时,为了安抚晋系,赵承绶被任命为统辖第五、第八、第十一军团的第四集团军群司令官。

除了并不影响大局的某些阴微暗潮外,整个中国战场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前行着。

4月15日,华军光复开封,是役共计毙俘第六十二师团参谋长上野真臣大佐、伪河南省主席肖瑞臣以下1.3万人。

4月16日,华军克复湖南永县,消灭日军第四十师团及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总计毙俘日伪军近万人。

4月17日,华军第十八集团军邓龙光部光复佛冈,逼近广州外围。

4月18日,华军第三集团军群孙楚部在继光复安阳、邯郸、邢台等地之后又光复了内丘、高邑、临城、柏乡等地,兵锋迫近石门、正定一线……

“主席,这就是我们仿照德制Gewehr 43步枪的生产的民三四式半自动步枪。”

前线的战事如火如荼,戴季良却应邀来到了军械署轻武器中心视察。

“除了作为母本的Gewehr 43步枪外,我们还参照并汲取了苏制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SVT-40步枪)和美制M1伽兰德步枪的一些优点,在使用10发弹匣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每分钟50发的平均射速,同时因为使用了大量冲焊熔铸工艺的零部件,非常适于大批量生产。”

戴季良端起枪一边看,一边问:“具体的产量能达到多少?”

负责指引的军械署署长陈广给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实行全面转产的话,三个月内的平均月产8万杆,三个月后,工业熟练了,可以达到月产10万杆的水平。”

戴季良一砸嘴:“真是不少啊,1年内可以换装150万人的部队,4年便可以换装全军了。”

陈广尴尬的一笑,随即指着边上另一支枪械说道:“其实这是理想状态的产量,这不,咱们还仿造德国的MP-44(StG44)冲锋枪嘛,肯定也要占据一部分生产线的。”

戴季良瞅了一眼所谓的民三四冲锋枪,笑道:“这就是使用短步枪弹的Sturmgewehr 44突击步枪?这可是吃子弹的大户啊,弹药生产准备工作进行的如何了?”

陈广应道:“已经改造了一条小规模的生产线生产测试弹,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

戴季良想了想,不置可否地说道:“好久没摸枪了,先打几发看一看。”

听说戴季良要试枪,自然有人引领着前往靶场,在前往靶场的路上,陈广另外汇报道:“主席,目前超级巴祖卡的研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参照德制铁拳60的设计,决定采用超口径火箭弹,预计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30米,在有效射程内,破甲威力确保可以击穿苏制T-34/85战车的正面装甲。”

戴季良念兹在兹的就是彻底收回蒙古,而彻底收回蒙古就极有可能与苏俄再次发生正面冲突,要知道现在的苏俄可不是三十年代初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执行的苏俄了,其铺天盖地的坦克群,是戴季良无法避免的梦魇。

有句话说,只有坦克才能对抗坦克,可由于技术力量过于薄弱,华军拥有的战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无法与苏俄战车相提并论的,因此,如何对抗苏联的坦克大军就成了国防军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很好,军械署要尽快把实物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