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反攻(十九)(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627 字 4个月前

原国民革命军第廿五军军长万耀煌并不是蒋的嫡系人马,因此,尽管万部在中原大战、剿赤、淞沪会战等诸多战事中表现不俗,但还是最终被明升暗降为了安徽省主席。

按说一省省主席也算不错的结局,怎奈何当时的西北国防政府也任命了一位安徽省主席节制皖西、皖北地区,而南京的汪伪政权也在皖中、皖西南设有行政管理机构,因此,万耀煌充其量不过是三分之一个安徽省主席罢了。

说是三分之一个省主席,仔细详究起来,皖南的芜湖、宣城、广德、当涂、繁昌、铜陵、南陵、贵池、泾县都在日军的控制之下,堂堂国府省主席也就能切实掌握黄山周边的几座小县城而已,连十分之一个安徽都算不上,所谓的省主席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

嗯,说错了说错了,由于战事的混乱,国民政府设置的安徽省政府还名义上代管赣东北的婺源、德兴、玉山、上饶、广丰、弋阳、铅山、贵溪、横峰、乐平,以及浙西的开化、常山、淳安、建德、江山、衢江诸县。

不过名义终究是名义,事实上赣东北、浙西诸县的人事、政务、财务统统是由当时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一手包办的,万耀煌根本没有染指的机会。

而且更让万耀煌憋屈的是,堂堂省主席连个战区的办事员都不如,往往一纸命令就让他疲于奔命甚至无所适从。

既然不得意,那为什么万耀煌还恋栈不去呢?

有两种说法:第一、是万耀煌怕被别人说成畏敌如虎、见敌而遁,因此,不得不死在省主席的位置上撑下去;第二、是说万耀煌舍不得省主席的位置,以及经手军需时的好处,准备把下辈子的钱都赚足了再离职。

不管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万耀煌戎马多年,有门生、有故旧、有部下,他在位置上多少还能照顾一二,一旦人走了、茶凉了,只怕也就人故事非了。

同样是因为压抑着怒火,因此,当国防军入黔、贵阳国民政府轰然倒塌、各地实力派相继倒戈之际,万耀煌也在老部下卢本棠的劝说下,毅然决然的投向了兰州一方,并因此,得到了第廿二军团军团长及第七十六军军长的头衔。

新的官帽子到手了,军团部和第七十六军的框架也搭起来了,这个时候万耀煌才发现问题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万耀煌想尽一切办法充实所谓的第七十六军,也通过收编地方保安团队、乡间民团、强征壮丁及蒋军逃兵的办法完成了2个师6个团的编制,但第七十六军的实际兵力依旧只有8000余人,而且缺乏足够的武器,怎么看怎么像个笑话。

其次,万耀煌部所处的位置不好,夹在日伪与蒋军余部之间,任何一方的实力都比他强大,万部自然也就无法向外发展,逞论继续发展了。

好在蒋军方面因为思想上的动摇、经济上的窘迫、军事上的不思进取,并没对举起反旗的万耀煌部进行打击。

这当然可能是因为原浙江省主席陈仪的反离对江西国民政府的威胁更大,正在和陈仪争夺浙江蒋军各部归属的顾祝同一时半会还顾不得万耀煌这个小角色的原因。

也有可能是蒋军与日伪之间有着默契,轻易不敢在皖南敌我交错的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缘故。

而日军也因为皖中战事的缘故抽调了大量的守备兵力,也无意在皖南另开战场,这才使得万耀煌这支超级鱼腩部队得以在夹缝中勉强生存下去。

即便如此,按照正常的轨迹,万耀煌部应该半死不活的坚持到抗战终结的时候,然后摇身一变成为国防军接收江南的先遣队或是在收缴了皖南的日伪武装后,配合国防军其他部队由东向西夹击江西的蒋军。

只是事情往往出人意料,这不,就在万耀煌按捺下性子,老老实实的操练他那支匆忙成军的部队并想方设法筹措枪支弹药之际,居然有人主动上门来投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老子王霸气外露了?万耀煌显然有些不知所措。

但不管怎么说,有人来投总是好事,于是,万耀煌亲自接见了来人。

“万长官,鄙人王春晖。”

来人摘下礼帽恭恭敬敬的向万耀煌鞠了一躬。

“现任忠义救国军第二纵队纵队长。”

这个头衔差一点没让稳坐钓鱼台的万耀煌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但王春晖却仿佛没有看见万耀煌的窘态,自顾自地说道。

“在下,此次仅代表我们阮总指挥拜访万长官,希望万长官能接纳我部数万将士。”

“数万将士?”

惊讶到爆的万耀煌下意识的重复了一遍王春晖的话,浑身一激灵,憋在心裏的疑问便脱口而出。

“贵部,不是由军统局直接指挥的吗?”

王春晖笑而不答,万耀煌却自己给自己找出了答案。

“是了,是了,贵阳易主之后,听说郑局长他们已被兰州控制,戴局长又失去了消息,江西又自顾不暇,贵部上下只怕没了主心骨,想要更换门庭也是理所应当的。”

只是旧的疑问刚去,新的疑问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