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报告和指示(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600 字 2个月前

“最高统帅部代表同志,根据现有的各种情报汇总,截止到5月31日,南线中国军队的主力依旧停滞在楚格图鄂博、赛音山达附近,而西线的中国部队则也开始在呼塔格和赛音库伦周围构筑防御工事。”

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位于赤塔的办公室里,曾担任过远东军区情报处处长、远东军区副参谋长的军事副官米契尔·安德烈耶夫斯基·扎巴罗夫少将语速缓慢的报告道:“根据红旗蒙古方面军的判定,中国军队之所以不继续进攻,主要是受到补给问题的制约,而入侵蒙古的中国军队的数量长期保持在10~15万人之间,并未显着增加,也是因为补给不畅的原因,甚至中国远程航空兵持续对苏蒙铁路进行轰炸,也是为了摧毁红旗蒙古方面军在后勤补给方面的优势,将双方拉回到补给同一水平。”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显然是考虑过这一可能性的,所以他说道:“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判断是有道理的,那么他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鉴于蒙古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可利用的公路较少,补给线相对漫长,因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认为在西线保持1个步兵军和1个筑垒地域已经很勉强了,即便强行发动进攻,也不能达成持续突破的效果,更无法威胁中国政府在科布多地区的控制权,因此,主张就地设防,能达成防止中国军队继续东进的目的即可。”

虽然第2步兵军还没有按照1944年编制对所属各师进行改编,但依旧下辖有27个步兵营,总计装备了360挺中型机枪、450门迫击炮和380门火炮,但火力强也是一把双刃刀。

在压制敌军时是好事,但在后勤补给线脆弱的时候又成了绞死自身的绞索。

“除了第36集团军司令部、第2步兵军、第32筑垒地域及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用于西线阻敌,第35集团军在乔巴山周围集结外,包括第10机械化军、第5独立骑兵军、第15集团军、第39集团军的主力都布置在乌兰巴托、宗莫德周围及更南面的巴彦查干等地。

其中,第15集团军所属步兵第34师、第4筑垒地域、坦克第165旅等部前出在德勒格尔朝格特一线,第39集团军所属近衞步兵第27师、步兵第130旅、坦克第75旅等部前出在乔伊尔一线,以分别应对楚格图鄂博方向和赛音山达方向的中国军队。”

扎巴罗夫少将一边说一边用红蓝铅笔在军事地图上圈画着,随着他的勾勒,一副相对清晰的军事对峙图便出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面前。

“由于中国航空兵对苏蒙铁路及沿线兵站的广泛轰炸,导致红旗蒙古方面军在物资储备方面有极大的不足,虽然尚未影响到各部的供应,但却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扎巴罗夫少将摸了摸有些刺手的下巴,犹豫了片刻,补充说明道。

“根据红旗蒙古方面军的报告,目前储备的油品约计3万吨、炮弹250万发、迫击炮弹230万发、机步枪弹4亿发、药品350吨、各种配件1.1万吨,保障全面进攻是不够的,但用于某个方向或许是可行的。”

“安德里维奇同志,这是您个人的观点,还是红旗蒙古方面军上报的作战预案呢?”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问题很尖锐,对此扎巴罗夫少将有些讪讪的答覆道:“红旗蒙古方面军司令部认为强行越过500公里的沙漠草原,对单一方面的敌人发起孤注一掷的进攻,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很容易遭到中国军队的合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消灭一部中国军队,破坏其前进基地,但却无法给敌人造成致命的损失。”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点头道:“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考虑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敌人掌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强行对数百公裡外的敌人发起进攻是不合理的,只能等待中国军队主动北上,从而拉长了补给线,给红军前线部队实施大规模迂回作战提供便利。”

话虽如此,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要向莫斯科,向斯大林交代的:“既然马利诺夫斯基同志认为西线、南线都不容易达成突破,那么红旗蒙古方面军的突破口是在东线喽?”

“是的。”

扎巴罗夫有些担心的回答。

“根据前线侦查显示,中国军队除了在满洲里、阿尔山少数地区沿用日军的要塞工事进行守备外,在呼伦湖、贝尔湖及更广阔的中苏、苏蒙边境线上并无足够数量的守备部队,完全适合实施一次武装行军。但问题是,呼伦贝尔地区已经位于中国境内了,对中国边境地区实施打击,似乎与莫斯科的指示有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