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同志,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那里似乎有点麻烦。”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红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低眉顺眼的向领袖报告道。
斯大林的眼眉中闪过一丝阴霾,但最终还是若无其事地说道:“请您说得详细一点。”
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将一份军事简图放在大独裁者的桌子上指点道:“8月15日,一支中国坦克部队从达兰扎达嘎德方向攻击至赛音山达外围,第39集团军司令员柳德尼科夫上将同志立刻调动充当集团军预备队的近衞步兵第27师前去阻击,但由于中国军队拥有坦克、装甲车、火箭炮等大量技术兵器,近衞步兵第27师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未能彻底阻止中国人的解围行动。”
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元帅虽然不是一名合格的战地指挥官,但却是一名优秀的参谋长。
因此,他很有见地的指出道:“若听任中国人的坦克部队突入赛音山达,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红旗蒙古方面军在东巴彦、额尔根·额尔德尼方向的1个机械化军、5个坦克旅、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筑垒地域在内的10多万部队与赛音山达一线第39集团军主力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
为了避免部队被中国军队分割,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一面调动第10空军集团军对赛音山达外围的中国坦克部队实施迟滞性轰炸,一面又下令放弃了对东巴彦的攻击,并将额尔根·额尔德尼南部的坦克部队调回赛音山达。”
斯大林看着简图点了点头:“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应对是及时,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调用东巴彦一线部队的目的,是利用该部对赛音山达外围的中国军队的侧翼施加压力,以调动中国解围部队的注意力,进一步给第39集团军的重新部署争取时间,但东巴彦的中国军队在我军撤围之后,发起了牵制性的进攻,虽然战果极其有限,但也牵制了步兵第34师及步兵第5旅、第104筑垒地域的行动,使之无法集中全部力量对赛音山达外围中国军队实施反击。”
至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第一步棋已经失效。
“正在从额尔根·额尔德尼以南向赛音山达方向运动的红旗蒙古方面军坦克部队也遭到了中国空军的打击,根据最新的报告显示,第10机械化军和其他5个坦克旅所拥有的坦克、自行火炮的总数已经下降为最初的一半,即270辆,虽然依旧在坦克、自行火炮的性能上压倒中国人,但冲击力已经大大减弱了。”
“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扎乌门德-额仁方向的中国军队乘机打通了与额尔根·额尔德尼包围内被围中国军队的联系,目前,上述两股敌人已经实现合流,并对转入防御状态的步兵第178师等部发起了攻击。”
不说苏军能否及时从进攻转入防御,就是抢在华军大反攻之前转入了防御状态,额尔根·额尔德尼一线的苏军也没有能力立刻完成防御工事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步兵第178师等部能不能挡住华军、能挡住华军多久,都要打个问号。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之前已经考虑到中国军队前线反击的可能,但由于红旗蒙古方面军缺乏足够数量的预备队,因此,红旗蒙古方面军准备从蒙古东部抽调坦克第214旅驰援赛音山达一线的计划。”
对于这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方案,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并不看好,原因很简单,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显然仅从蒙古东部地区抽调1个坦克旅是不够的,所以红旗蒙古方面军又准备将第35集团军所属步兵第264师、第8筑垒地域一并调往赛音山达方向。
此外,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同志还命令第36集团军在蒙古西部地区转入防御状态,抽调隶属于该集团军的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步兵第293师、第32筑垒地域等部紧急返回乌兰巴托。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同志也决定从第2远东方面军紧急调动2个步兵师开赴乌兰巴托。”
斯大林眉头慢慢拧了起来:“这些方案似乎太消极了吧。”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