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蒙古和印度(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711 字 2个月前

“主席阁下,副总理先生,国防部长先生,马元帅阁下,各位将军。”

距离戴季良宴请齐格菲尔德·冯·威斯特法尔骑兵上将等德国顾问团之后整整35天,工作态度严谨的德国人终于拿出了一份调研报告。

“根据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努力,现在就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问题与诸位进行坦诚的报告,也许有些用词并不符合中国国防军的实际情况,但请诸位阁下、先生予以原谅,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对中国国防军的认识未必熟稔和深刻。”

叽叽呱呱的说了一番开场白之后,代表德国军事顾问团进行报告的戈德·冯·法罗斯少校宣读道:“德国军事顾问团注意到,中国国防军的步兵师是以模仿德国陆军进行编制的。

但问题是由于整个师只有18门75mm速射加农炮或18门75mm轻榴弹炮、18门120mm迫击炮、9门37mm战防炮、27门82mm迫击炮,以及一些12.7mm高平两用机关枪和45mm步兵榴弹投掷器。

因此,在步兵师一级不仅缺乏105mm以上的支援火炮而且现在拥有的轻型支援火炮数量也显得不足。

当然德国军事顾问团也注意到中国国防军为了弥补步兵师炮兵力量的不足,组建了相当数量的独立炮兵部队,也正在进行缩减步兵增加技术兵种的改革,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据德国国防军与苏联军队作战的实际经验和中国国防军前线部队在蒙古战场上与苏军交手的具体报告来看,单个苏联步兵师的总兵力约为中国步兵师的55%。

但配属的火炮数量却是中国步兵师的250~300%,其中苏军还在步兵师一级装备了约20门的122mm榴弹炮,火力上完全占据了上风……”

“在装甲兵方面,中国国防军保有的坦克数量仅相当于苏联方面的1/12~1/13,而且中国制造的四号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远远落后于苏军装备的T-34/85、T-34/57、IS-1、IS-2型坦克和SU-85、SU-100、SU-122、SU-152等自行火炮,仅比苏军装备的各种轻型坦克和早期型T-34/76坦克略好,并不足以对抗苏军的大规模坦克进攻……”

“除了在坦克数量和坦克性能方面的落后外,中国国防军坦克部队的指导思想相当的落后,坦克组的作战能力也高低不齐。

事实上在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东线各个战场,德国国防军在坦克数量和坦克性能方面也经常性落后于法、英、美、苏等同盟国军队。

但德国国防军却能经常性获得战斗、战役的胜利,由此可见,坦克数量和坦克性能并非决定性因素,如何正确的使用坦克才是关键的因素。

更何况贵国生产的三号突击炮和四号突击炮虽然是应急之作,但威力巨大,使用得当的话,也能对战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空军的战机数量和战机性能一样是落后于苏军方面的,但与坦克部队的全面落后不同,由于接受了美国的军事援助的关系,中国空军在局部作战中可以保持与苏军大致相同的作战能力,甚至在远程轰炸机方面,中国空军还拥有相当大的优势……”

“此外,中国国防军拥有的另一个优势是补给距离较短,可以较为方便的从后方获得足够数量的物资补充。

但这种优势仅限于南线战场,在西线和东线,中国军队一样受限于补给不畅的问题。

而且相对于地形恶劣、双方兵力展开都很困难的西线战场,处于苏军两线夹击之中的东线战场的形势尤其的恶劣……”

当然,戴季良请德国顾问团来华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德国顾问团认为由于中国国防军的实力有限,因此,蒙古战争有可能出现长期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缩短中国国防军的战线。

德国顾问团建议,在赛音山达方向维持原状、在达兰扎嘎歌德一线放弃楚格图鄂博、拆毁颐伦察布以南至乔巴山一线的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并捣毁路基,从而实现缩短己方战线,实施重点防御并拉长苏军战线的目的……”

“除了缩短战线强化一线步兵守备力量外,重点要加强守备部队的反装甲能力,也就是要将突击炮加强给步兵而非加入坦克集群进行不适宜的坦克战;坦克部队则应当集中起来,灵活运用,以攻击苏军的补给线为第一要务……”

“而且就斯大林的性格来看,德国顾问团不能排除苏军在蒙古地方冲突失利后,在其他方向挑起中苏冲突的可能,甚至不能排除在中苏蒙古战争尚在进行当中,苏军就在其他中苏边境发起进攻,因此,建议中国政府和中国国防军在中苏全边境保持必要的长期警戒……”

由于德国顾问团的报告与中国国防军的相关报告不谋而合,因此,国防会议一致批准了参谋本部随后提请的相关兵力调整方案。

不过蒙古这边刚刚开始调整,印度那边便有新的情况出现了。

军事情报局以国际军火商的面目与锡克教极端派和“卡利斯坦独立国运动”成功接洽,并达成了以运费加打点费加一成毛利的价格向锡克独立分子出售日造九九式步枪、南部手枪、掷弹筒等自衞轻武器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