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多日的风雪已经在三天前就彻底停了,风一吹,大地冻得严严实实的,一切都遮掩在无穷的白色之中,唯有几个草原上不常见的老树勉强的露出身子,顶着积雪的脑袋,给世界带来一抹不同的颜色。
在树的附近,一个人造的铁塔高耸而立,铁塔上不断旋转的无线电射频发生器和信号放大接收器正不知疲倦的工作着,除了每日短暂的检修期外,只有某个零件损坏了,才会休息一二。
当然,蒙古的酷寒对机械的损伤还是蛮大的,因此,为了应付经常性的修理,类似的人造铁塔还不少的同伴。
如果能从天空俯瞰的话,就会清楚的发现,沿着乔巴山至塔木察格布拉克之间的铁路线,一共有八处类似的装置和一处中继装置正日以继夜的监控着饶乐省的天空,所以只要不是八处装置一起出现了故障,可以说,天空中飞过一群大雁,都会被控制室内的中国军人看到清清楚楚。
只不过,现在是冬季,天空中是不会有大雁的,因而屏幕上出现的光点,只能是敌人了。
什么?为什么不可能是中国空军自己的飞机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通报制度,因此,即便是从后方起飞的远程轰炸机,前线雷达观测站也能知道航向和经过时间,所以雷达屏幕上出现的光点只可能是倾巢而来的苏军战机了。
“立刻向集群指挥部发出警报。”
值班的雷达观测官如是命令着,边上的军士长立刻拎起了电话向外拨打了出去。
“方位角280°、距离220公里、数量超过150架……”
随着各处雷达站的警报汇总,巴音图门(乔巴山)集群司令部所属空中管制局随即向第九航空队和集群司令部发出警告:“这是一次全面的空袭,苏军至少出动了1000架驱逐机和轰炸机,轰炸地点包括恩格斯山达、查干鄂博、色尔格楞、西乌尔特、巴彦鄂博等前线城镇和阵地,不排除是苏军全面进攻的前奏……”
依据空中管制机构的报告,巴音图门集群司令、第二六五师师长黄樵松中将深以为然,于是在与第七军司令官李松年上将通话之后,第一时间决定全线进入戒备状态……
负责向第七军提供空中支援的第九航空队在接受后方增援后,一共有6个驱逐机联队、2个侦察机/轻型轰炸机联队、3个战术轰炸机联队,总计编制384架驱逐机、64架侦察机/轻型轰炸机、96架战术/俯冲轰炸机。
但由于之前的战损,驱逐机的总数只剩下了357架,而侦察机/轻型轰炸机和战术/俯冲轰炸机在防御作战中又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相当一部分防空重任便落到了独立高射炮兵第十七集群的头上。
作为中国国防军惯常运用的下驷对上驷的战法的具体体现,独立高射炮兵第十七集群共编制1个独立高射炮团、11个独立高射炮营和4个独立高射机关枪营。
其中独立高射炮第二三五团下辖2个装备18门88mm高射炮的高炮营和1个装备27辆20mm三管自走高射炮的高炮营。
其余11个独立高射炮营或装备18门40mm仿博福斯单管高射炮,或装备27门20mm仿厄利孔双管高射炮,仅有独立高射炮517营是装备了18门新款国造57mm单管高射炮的。
而4个独立高射机关枪营则每个营都装备27门12.7mm双管高射机关枪。
虽然华军缺乏足够数量的88mm高射炮和57mm高射炮,针对中高空的防御火力严重不足,但由于苏军同样缺乏能在高空水平轰炸的大载量轰炸机,装备较多也不过是波-2、佩-2、雅克-6、图-2、伊尔-2之类的中低空轰炸机。
因此,华军的对空装备是勉强够用了,虽然防空部队注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这是获得胜利必须的祭品……
“从民国三十六年11月4日至11月8日,苏军的大规模轰炸持续了五昼夜,前后共出动战机10000架次,投弹超过8000吨。”
在向第七军及北疆前指的报告中,黄樵松和第九航空队司令官孔庆桂中将如是写道。
“在苏军的轰炸中,我军损毁雷达站5座、高射炮阵地19处,前线阵地11处,损失57mm高射炮6门、40mm高射炮21门、88mm高射炮和20mm双管高射炮各7门、12.7mm双管高射机关枪31挺、其余各型火炮18门、三号突击炮7辆,损失官兵797名。
另第九航空队损失各型战机184架、飞行机师115人、地勤394人;击落敌机205架,俘获苏军飞行机师39人;现因风雪再起,苏军已停止了空袭……”
11月13日,苏军一面恢复空袭,一面展开了地面作战。
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以第15集团军攻打恩格斯山达、色尔格楞、查干鄂博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