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12日,戴季良莅临上海高昌庙海军造船厂,参加中国海军战后最大吨位的改造舰船“秭归号”护航母舰的下水仪式。
“秭归号”护航母舰系由美国出售的7000吨级散装船“阿尔杜尔号”改装而成,在加装5组10门双联40mm仿博福斯高炮之后,预计标准排水量将达到8700吨,最高航速约为15节,甲板下有小型维修机库,可装载16+3架战机。
尽管“秭归号”仅仅是技术水平不高的民船改型战舰,尽管“秭归号”的吨位较小、舰载机数量偏少,但仍旧创下了中国海军若干个第一,别的不说,至少可以视作在抗战中彻底损失造舰能力的中国海军已经走上了快速追赶世界列强的道路。
当然,中国海军的技术水平还是很薄弱的,哪怕是中国海军得到了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大部分设计师和德、意海军相关的造船技术人员的指教,哪怕是中国海军雇傭了大量的日本造船技术工人,但想追上国际造船水平,依旧需要花上超过20年的时间,甚至更加漫长。
不过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显然对提升中国整体工业水平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因此,秉承着花钱再多也要保证中国拥有自行建造战斗舰船思想的中国海军还是投入巨资为未来打下基础。
这不,中国海军除了花钱对上海江南造船厂、南满铁路公司造船工场进行改扩建外,还投钱在东莞钢铁-造船基地、高桥钢铁-造船基地、汉阳钢铁-造船基地、徐海钢铁-造船基地等涉及造船和造船材料的企业中占有一定份额的股权。
这也是学习欧美的先进经验,除了海军自己的造船厂外,民间船厂也要承担为海军造船的责任,两者相互学习,彼此竞争,才能保证造船技术的快速增长和造船成本的有效控制。
“大总统,加上‘秭归号’,海军将拥有6艘护航母舰。”
边上一同观礼的海军参谋长高汉升小声向戴季良报告道。
“原则上,海军准备给每一个反潜驱逐舰队都配上2艘护航母舰,这样包括训练舰队,海军将拥有13~14艘护航母舰。”
目前中国共有6个反潜驱逐舰队,拥有48艘美造和日造驱逐舰、护航驱逐舰、大型海防舰,但护航母舰只有5艘。
因此,只有第1、第2反潜驱逐舰队拥有护航母舰提供的海上空中掩护,训练舰队拥有护航母舰进行教学外,其余4个反潜驱逐舰队只能依靠自身防空炮火实现对空防御。
因此,以空中力量主导海战胜负的经验教训来衡量,缺乏足够防空能力的中国海军的实际战斗力是不容乐观的。
什么?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现在的力量也不咋地,单凭48艘驱逐舰级别的战斗舰已经够苏联人喝上一壶的了,更何况中国海军只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配角,战时可能只需要承担护航任务,因此,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护航母舰。
话是没错,可是做事要有前瞻性,中国海军总不见一辈子都拘束在第一岛链吧,再加上根据三三制的原则(三分之一的舰船港口休整、三分之一的舰船海上训练、三分之一的舰船执行远洋任务)。
届时真正能投入一线的也就是2个主力舰队4艘护航母舰而已,因此,12艘护航航母不是多了,而是恰到好处。
戴季良敷衍的点了点头,目光却落在了船坞一角的几条小船上。
注意到戴季良的目光落点,高汉升急忙介绍道:“大总统,那边是飞霆级大型鱼雷快艇和雷电级快速炮艇,前者仿自德国海军的S艇,总吨位110吨,最高航速40节,装载有40mm单管仿博福斯高炮1门、20mm单管仿厄利孔高炮1门、533mm鱼雷发射管2根,海军准备以6艘为1个中队、18艘为1个大队,先期采购6个大队配属各反潜驱逐舰队作战。”
“另一艘是以飞霆级鱼雷快艇为蓝本拆除鱼雷发射管改装的雷电级高速炮艇,艇上装备20mm单管仿厄利孔高平两用炮3门,12.7mm高平两用机关枪2挺,因为取消了重量较大的鱼雷发射管和鱼雷,最高航速提高到42节,续航力也从700海里提高到了850海里。”
高汉升继续介绍道。
“不过雷电级快速炮艇海军并未采购,系海洋部海域警备队用来取代日造扫海艇、驱潜艇之类的老舰的,届时可以承担缉私、海上救护等行动。”
戴季良听到这,不动声色地问道:“各海军基地的鱼雷艇大队为什么不采用飞霆级呢?”
高汉升苦笑道:“大总统,1艘飞霆级要2000万中元,光是采购配合反潜驱逐舰队的6个大队就要20多个亿,再多造,海军哪有那么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