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627 字 4个月前

1956年10月20日,也就是戴季良再次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三共和国)大总统的第二天,英法两国代表团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然而在美苏反对、中国投了弃权票的情况下,安理会于当年11月7日,正式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使得英法在和平框架内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化为泡影。

既然通过和平手段拿不回失去的利益,英法这两个做惯强盗的国家便不掸使用武力,不过为了解决兵力不足及避免更多伤亡导致的国内反战声浪,法国首先提议邀请以色列一起加入对埃及的入侵。

此时,通过各种手段抢购了大量军事装备的以色列正有心趁火打劫,因此,三方也算是一拍即合。

于是在英法承诺给予以色列部分资金支援并承诺以色列可以占有运河西侧西奈半岛后,以色列人便摩拳擦掌的充当起马前卒的角色来。

1956年11月22日,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关键的米特拉山口实施伞降。

正当以军第202伞兵旅的主力急匆匆的开赴米特拉山口与伞降部队汇合之际,得到以军出击消息的埃及军队迅速派遣第4装甲师赶赴米特拉山口准备围歼以军伞降部队。

但是埃军的行动遭到以军空军的阻击,等到第4装甲师抵达米特拉山口一线时,已经是11月23日傍晚了,以军第202伞兵旅已经实现了汇合,无奈之下,埃及只能在山口外侧的海坦谷地设防阻击。

11月24日,以军第202伞兵旅2个连在6辆履带式装甲车和2门82mm迫击炮的支援下小心翼翼的进入海坦谷地。

然而以军才一露头便遭到埃军的集火打击,以军一时陷入苦战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军发现埃军炮火除直接命中外,任何炮弹碎片和子弹都无法对身处在(中国产)赛里斯一型装甲运兵车、赛里斯二型装甲战斗车内的以军官兵造成重大危险。

于是以军迅速调整部署,在迫击炮的掩护下,由2辆M4谢尔曼坦克和6辆履带式装甲车为前导,果断发起进攻。

到了当天下午,以军便以20余人的轻微伤亡,从埃军6个连的守军手中夺取了海坦谷地,以军第202伞兵旅装备的6辆履带式装甲车更是无一损伤……

除了南线第202伞兵旅在海坦方向实现突破外,以军第7步兵旅还于11月23~24日间夺取了西奈半岛北部的达卡山口和重镇阿布奥格拉。

不过以军第10步兵旅和第37机械化旅的战斗却进行的不顺利,始终没有能夺取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两处要点。

就在埃以军队于西奈鏖战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于24日下午5时25分向埃及纳赛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立刻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两国政府将派兵进行干涉。

面对英法限时12小时必须答覆的最后通牒,与英法合谋的以色列人立刻表示了同意,埃及总统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

并于第二天一早签署命令,要求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并同时要求西奈守军守住拉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以阻挡以色列人的前进脚步。

如愿以偿的接到埃及方面的拒绝后,英法联军遂于25日开始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配合以军将埃军主力拦截在西奈半岛。

不过正当英法军队在以色列人的配合下,准备一举占领运河区的时候,之前因为匈牙利事件而焦头烂额的苏联政府已经回过神来,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

而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