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更定淞沪(二)(2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584 字 4个月前

只是根据《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是不能开进市区的,因此,董志勤情不自禁地问道:“第八十六军?怎么进来的?”

“第八十六军侦查营的1个连,换装成市警察局手枪队。”

兰州政法专门学校毕业,后来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的李敦是西北官场中的新生代,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因此,军方的一些行动并没有对于封锁消息。

“另外,第八十六军司令部特意打来电话,指明将中正汽车公司列入第一批内迁企业行列。”

南开大学毕业、一早就在西北巡阅使署任职的董志勤轻骂道:“这群丘八就知道添乱!”

话虽如此,但国防军的要求自然是不能不满足的,所以,董志勤掏出笔记本在上面改动了几笔,随即衝着李敦问道:“第一批工厂拆卸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李敦报告道:“五洲固本皂药厂闸北第三分厂的拆卸已经完成了70%,预计明天晚间可以完成全部拆卸工作。

华商上海水泥公司和华丰搪瓷公司、中华工业公司的拆卸都已经完成了30%左右,还需要4~5天才能拆完。

天原电化厂的设备极多,拆卸工作才刚刚开始,不过天利氮气制品厂的设备已经完成了拆卸,今晚将连同工人、工人家属一起运往湖南……”

李敦提到几家厂子属于项绳武、刘鸿生、吴蕴初等爱国企业家,这些人一则原本就在西北有广泛的投资,二来在第一次淞沪之战中就捐助国家的行为,早就上了日军的黑名单(项绳武之父项松茂还因为在第一淞沪之战中向张治中部捐献药品而直接被日军杀害了)因此,只需简单的动员,他们便第一时间响应了雒阳的号召。

吴蕴初甚至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伊始就致电雒阳,建议上海工业内迁。

所以李敦口中的企业才会拆卸的如此快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这边则是万事开头易。”

董志勤感叹道。

“脑子清醒的厂东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估摸着还在醉生梦死呢,全然不知道炸弹丢下来是不长眼睛的。”

董志勤摇了摇头。

“不过咱们再难也比不上北面,平津已经打成一锅粥了,在这种情况下永利(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久大(久大精盐公司)也不知道能不能撤出来,还有山东潍坊的华丰机械厂,韩复榘把山东看的那么严实,能不能搬出来也要打个问号。”

李敦宽慰道:“就算永利、久大不能完全迁出,只要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能撤出来,主席还能不出手帮扶中国民用化工吗?”

“盘子那么大、战争也不知道会持续到哪一天,主席也是有心无力啊。”

董志勤说着把话兜了回来。

“吴蕴初这边再盯紧一点,如果其他人还犹犹豫豫的,就把天厨和天盛的抢运序列提升上去,总不能让聪明人吃亏了。”

李敦还没有点头称是,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董志勤走过去接听了两句,便放下了电话:“市政府通知过去开会,没什么事,我先走了……”

董志勤带上帽子,拿着公文包,在周秘书的陪同下快步下楼,只是他还没有坐上市政府配发给各局局长的道奇小轿车,李敦又冲了出来:“局长,刚刚处里接到支秉渊和杨济川的电话,新中工程公司和华生电器厂已经决定立刻内迁了。”

新中工程公司是魏如、支秉渊、黄炎、张延祥、吕谟承、朱福驷、吴梅生等7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集资创办的机器制造企业,很早就能自行生产双缸、三缸、四缸柴油发动机,并且还能生产小型柴油汽车发动机。

在总体技术相对薄弱的中国,虽然不能与西北耗费巨资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宝鸡机器制造厂相提并论,但在民用领域还是首屈一指的。

而华生电器厂虽然以生产电风扇而驰名全国,但其核心技术却是生产小型发电机,这对面临沿海工厂大规模内迁的西北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周秘书,你马上给市政府打电话请假。”

董志勤会也不去开了,直接下了车。

“李处长,你立刻坐车去请支秉渊先生和杨济川先生来局里商议搬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