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别市经济管制局局长董志勤一脸铁青的坐在椅子上,刚才他与交通委员会驻上海专员、上海特别市交通局局长、轮船招商局上海办事处主任等人开了个小会,决定立刻依照雒阳的命令,对进出上海的轮船、火车、客货汽车进行强制征用,但尽管如此,交通器材依旧数量有限,根本不能实现短时间内将上海积存物资及工业设备运往内地的目的。
正当董志勤感到百般棘手之际,秘书推门进来报告道:“局座,杜月笙先生来了。”
“小周,《国防政府公务人员行为准则》你读过没有?如果下次再听到你说什么局座、处座的,自己去财务室交罚款。”
看着一脸尴尬的秘书,董志勤摆了摆手。
“好了,别哭丧着脸了,记在心上就行了,现在去请杜先生进来。”
很快,杜月笙在周秘书的引导下,走进了办公室,看见杜月笙进屋,董志勤站起来迎了过去:“杜先生,失迎了,请坐,小周上茶。”
将杜月笙安排坐下后,董志勤问道:“杜先生,这次为什么请你过来,想来你也清楚。”
虽然杜月笙很久以前就跟西北搭上了关系,但这种关系却绝对不能公之于众,因此,杜月笙小意的对面前这位西北嫡系干部表示出敬畏:“杜某糊涂,总以为该是警察局那边找上门来,却不知道局长所请为何?”
“杜先生说笑了,第一次淞沪战争时,杜先生的表现就很值得称赞,不过就我们的观点,杜先生不仅仅可以在抗日救国会、上海市民抗敌后援会方面做些工作,事实上还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董志勤从周秘书手中接过茶杯,亲自放在杜月笙面前,同时他安排到。
“小周,你去外面守着吧。”
等周秘书退出去后,董志勤衝着看似受宠若惊的杜月笙说道。
“维持市面、协助锄奸和情治人员潜伏,的确不是由我来和杜先生你交代,那是市警察局王局长的事,但经管局这边责任也很重大。”
董志勤扳着指头说道。
“在英美法无暇东顾的情况下,中日之间的战争是有极大的可能出现扩大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为了实现长期抗战的目标,雒阳已经决定对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工业进行整体性的搬迁。
所谓整体性搬迁就是连机器带原料和工人、工人家属一起迁往内地,工作量很大,时间也很紧迫。
所以,经管局希望杜先生能帮忙做三件事:第一、帮助政府动员和征用民间运输工具。
第二、能协助政府拆迁法租界内的重要工厂,特别是大中华橡胶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帮忙收集民间的贵金属和外汇,不要让这些资产成了日军以战养战的养料。”
杜月笙听罢不由自主的拧紧了眉头,董志勤所说的三件事都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但他也知道自己是在口口声声说着全面禁毒的雒阳那边挂了号的,眼下不处理是因为腾不出空来,若是不能在协助政府方面做出极大的贡献,将来等着自己的只能是一条不归路,因此,除非自己准备去当汉奸,否则最好是听雒阳的安排。
所以,短暂的犹豫之后,杜月笙最终沉重的点了点头:“国难当前,政府有所差遣,杜某自当领命,不过有些事情单凭杜某是做不来的,还需要跟上海其他的知名人士携手。”
董志勤当然知道单凭杜月笙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来那么多事的,因此,他接受了杜月笙的建议:“可以,其他上海滩闻人那边就请杜先生帮忙组织了,不过,一定要快,经管局希望一个星期内第一批内迁工厂的设备就要起运。”
说到这,董志勤递给杜月笙一封信:“这是联勤司令部司马参谋长写给杜先生。”
杜月笙眼睛一亮,急忙接过信来匆匆一扫,随即脸露喜色:“请局长放心,杜某知道怎么做的。”
“那我就不留杜先生了。”
董志勤起身送客道。
“接下来杜先生可要忙了……”
杜月笙走了出去,早就等在门外的工业处处长李敦敲门进来:“局长,第八十六军对中正汽车公司实施军管了。”
早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上海中正汽车公司就开始仿制美国的道奇轿车,工艺很是精湛,连GM的工程师看了都称赞,后来中正汽车公司还自主生产了中正牌小轿车,不过对于一早就引进了菲亚特技术(502、510等紧凑型轿车、702拖拉机、Fiat3000轻型坦克)、保时捷技术(VW82桶车)的西北来说并不特别先进,但相关工程师和技|师、技工却是雒阳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因此,在战争即将彻底爆发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保护性军管并第一时间安排撤离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