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更定淞沪(一)(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2010 字 4个月前

“最高国防会议有结果了吗?”

看着走进来报告的参谋长,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商震有些焦急的问道。

“决定对日宣战了吗?”

商震是雒阳国防政府主席戴季良的老相识,早在民国初年两人就一同在陆建章手下任职。

不过陆建章败离陕西后,当初与戴季良同为团长的商震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加入陕军-西北军阵营,而是去了山西投靠阎锡山,当然,以商震的能力,在山西也混的很好。

甚至一度成了晋军的头马,然而阎锡山为人外宽内厉、小肚鸡肠,所以商震与阎锡山的矛盾也随着商震在晋军中的地位水涨船高而日趋激化。

民国二十九年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名义上委任商震为山西省主席。

但实质上剥夺了商震的军权,将晋军指挥权委于地位较低的杨爱源,并以村政处牵制山西省政府,让商震实质上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被逼到墙根的商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向戴季良输诚,随后经过一番尔虞我诈的政治交易,商震得以带着少量旧部加入西北军的阵营。

此后,商震历任西北军副参谋长、西北陆校副校长、青海省主席、西北国防军第4军(国防军第96军)军长,并在西北国防政府战胜南京国民政府、攫取中国最高权力后,被任命为江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实质上承担华东地区的防务重任。

“立法委员会汪主席(汪精衞)、教育委员会周副主席(周佛海)认为卢沟桥事变只是日军少壮派的一次挑衅并非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发轫,应该着手于政治解决,而非匆忙的开战。”

因为事关重大,亲自守在通信处的刘荫远中将摇着头向商震通报道。

“经济管制委员会程主席(程潜)、财政委员会刘主席(刘尚清)认为与国民政府的战事刚刚结束10个月,国民经济还没理顺,国家并无财力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因此,也反对现在就中日宣战。”

刘尚清虽然是东北人,异常希望国家出兵收复东北,但兵危战险,为了不让人攻讦说是东北军挑唆中日宣战,他和担任雒阳国防政府副主席的张学良都刻意保持了一番公心。

“国防委员会李副主席(李宗仁)、司法委员会何主席(何健)则担心一旦宣战,列强中立,进口军火中断,关键物资进不来,仗就可能打输,国家就可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权益,因此,也反对宣战。”

李宗仁、何健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日本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双方差距很大,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很难打赢日本。

“反对者那么多,主席也不好一意孤行。”

商震眉头紧锁,他作为国防军的高层当然是了解国防军为了中日之间做了多少准备的,但有些话是不能明着说的,更何况雒阳也的的确确向外国公司订购了大宗的设施、设备,一旦中日宣战,日本封锁中国物资进口,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防军对日作战。

就在商震有些愁眉苦脸的时候,就听身为保定二期毕业,早在20年代初就加入陕军的刘荫远继续道:“不过主席也交代了,外交努力是一方面,备战也刻不容缓。”

商震精神一振:“还是要准备打仗?”

“参谋总部判断日本人是准备趁着欧美无暇东顾的机会对华进行全面侵略的。”

戴季良一向是对日强硬派,因此,日本政府必然要把戴季良掌权的雒阳国防政府扼杀在摇篮当中。

“何况从南京政府垮台以后,我们不是一直在做准备吗?”

刘荫远所谓的准备,指的是国防政府对国内各路军阀的整编和集训,当然,短短10个月未必会有什么大的效果,但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至少在风雨欲来的架势中,各方都已经有了中日即将一战的心理准备。

“报告!”

商震正准备说些什么,突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司令,国防委员会急电。”

刘荫远打开门,从参谋手中接过电报看了看,递给商震:“主席命令,京沪警备司令立刻改组为华东前线指挥部,启予兄担任总指挥,并调陈辞修(陈诚)担任副总指挥。”

商震拿过电报仔细看了看,上面除了刘荫远所说的内容外,还有任命蒋介石为华东战区总司令,在蒋介石未到任前由何应钦担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内容,他不禁呻|吟道:“蒋系?”

刘荫远点明道:“蒋系还有9个军,国战在即,当然不能置之度外。”

刘荫远说雒阳想消耗蒋系残余力量,可商震却以为雒阳是不看好可能会打响的第二次淞沪之战,毕竟中国海军挡不住日军舰队,一旦日本的战列舰开到长江边,只怕多少军队填进去都不够打的,所以在必然失败的前提下,戴季良已经找好了背黑锅的人了。

“虽然是阳谋,但蒋系恐怕还要挣扎一番。”

商震找出一张军用地图来一边看一边说。

“第四十六军现在昆山和嘉定,第二十九军现在吴江、青浦,第八十六军现在松江、金山和嘉善,这3个军是上海周边最近的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