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更定淞沪(三十四)(1 / 2)

我是军阀Ⅱ caler 1822 字 2个月前

1940年6月初,日军已经重新做好了在上海实施登陆作战的准备,然而一个意外发生了,德国驻日本大使尤金·奥托将军代表纳粹德国政府向日本外务省提交了结束中日战争、缓和中日关系的外交建议。

德国对中日战争的干预当然有德国的目的:

第一、战争使得德国从中国获取的廉价的钨、锑、钼等重要的有色金属数量骤降,并不利用德国下一阶段的战争准备。

第二、中国军队在中日战争开始阶段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让希特勒认为只要以法国和波兰的缴获装备武装中国,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一支数量级在数百万人单位以上的炮灰,足以在远东方向牵制住苏军的有生力量,使之在关键时刻不能轻易回援欧洲战场。

第三、相比中国,希特勒更看好日本,认为日本不但可以在外满洲牵制苏联,而且还在南洋威胁英国统治,迫使英国在面临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被迫退出与德国的战争状态,然而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前提条件是,日本有限的力量不能深陷中国大陆。

因此,调解中日战争,就成了轴心国远东大战略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

面对德国人的调解,米内光政政府出现了极大的动摇。

如果能通过外交手段攫取战争实现不了的利益,岂不是一件好事。

日本军部也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北进派和南进派开始联手压制西进派,西进派也不甘就此失势,于是组织了论战和反击,双方你来我往,一时间,也顾不上向上海派遣登陆部队了。

当然,也有明白人主张一边在上海一边通过德国人的渠道和中方谈判,正所谓刚柔并济、恩威兼施,但一面扩大战争一面与对手秘密谈判,人格分裂莫过于此,而且中国政府说什么做什么,日本可以无所谓,但随着6月10日,法国宣布投降,德国的军威达到巅峰,此时,要是轻易扩大对华战争,岂不是直接打了德国元首的脸。

因此,思前想后一番,日本内阁在御前做出了“保持北支攻势,暂缓中支行动,兼以外交努力”的决定,由此,中日在宣战后的第一次秘密接触正式在德国方面介入后开始了。

因为战事的胶着,双方的进度都不约而同的加快了,于是就在德国驻两国大使分别递交了调停建议后的第四天,1940年6月13日,中日两国便在厦门日本领事馆内开始了谈判。

“中国政府特使常先生,日本领事藤田先生,我仅代表陶德曼大使预祝这次会谈能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中日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一场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由于两国多年来的长期不信任,导致了双方终于走上了彻底敌对的道路,但,这并不符合现在的国际形势。”

会议伊始,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私人代表米赫首先开口道。

“事实上,世界正在快速变化着,旧的霸主已经被打倒,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中日两国不应拘泥于过去陈腐的历史,应该目光远大,从世界变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获得真正的、巨大的利益。”

说完这些会引发歧义的话后,米赫又道:“关于这场战争的责任,我个人建议不需要过于纠缠,德意志帝国希望两国能迅速达成一项结束战争的协议,仅此而已。”

悄悄从台湾返回的日本原驻厦门领事藤田怡美不动声色地说道:“我国政府已经在战争上花费了25亿日元,如果支那政府愿意支付这25亿日元的战争费用,并向我国战死官兵家属赔偿15亿日元的话,战争是可以很快结束的。”

代号常先生的中国外交委员会高级秘书徐国利慎重地问道:“这是贵国的全部要求吗?”

藤田桀骜的回应道:“这只是停战的费用,大日本帝国还要求中国政府彻底放弃反日思想,取缔反日组织、削减国防军总数、赔偿日本侨民损失、将青岛、烟台、泉州和海南岛租借给日本作为军事基地,同时今后在经济和外交上中日应该协调一致,重大经济项目应该接受日本资本,不经日本允许不得雇傭外国顾问……”

面对这种将中国视为战败国的态度,徐国利笑了笑,并没有说接受或不接受,更没有讨价还价逐条反驳。

原因很简单,现在还只是双方报价阶段,进一步的谈判还需等待各自高层的决定。

所以,他在藤田说完之后,慢条斯理的将中方的条件阐述了一遍:

“第一、中国政府要求日本从所谓的伪满洲国撤出,不得干涉中国的重新统一。

第二、日本归还中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第三、日本撤出在华的间谍人员。

第四、中国政府停止偿付庚子赔款中涉及日本的部分。

第五、日本放弃在华驻军及日本海军在长江上的通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