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王安石泻湖造田(2 / 2)

其实人均耕地不足两亩,有的时候,甚至一家四五口,都只能靠仅有的几亩田活命。

这两万亩良田一下几乎解决了一万户无田可重的百姓生计问题。

一万户不等于是一万人,就算以每户只有三个人算,那也就是相当于解决了三万人的温饱问题。

当年的江宁还不是现如今的南京,人口还没有这么多,总体算起来估计也就只有三五十万人。

王安石的这个一举动,算是一下子帮江宁十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贫困,成了有田可重的人。

这等功德,这种功绩,也为他后来成为改革大宋的重要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安石当年泻湖造田的举动,也就没有后来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了。

不过可惜的是,大宋之后就是元朝,以及明朝崛起的各种大乱。

由于但年王安石修筑的堤坝常年无人搭理,原本的两万亩良田,到了元朝中期的时候,就只剩下七千亩左右了。

而后经过元末的长江几次改道泛滥,以及天灾人祸,等到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时候。

玄武湖原本被开垦出来的良田已经基本上所剩无几了。

朱元璋雄才大略,大明的国土也不是宋朝能比的,他也不在乎南京城中是否有这几千亩良田,所幸大手一挥,重新将玄武湖复原了。

现如今又成了供游人玩了的地方。

虽然玄武湖又成了湖,但当年王安石留下的堤坝其实还在,只要稍加修葺,就能轻松的重现,当年王安石造田的奇景!

朱瞻基也正是因为有机会见到这千载难逢的一幕,才会激动成这个样子。

要知道,王安石当时立下这个不世之功,他在老师的口中可是听说过不止一回了。

现如今他也有机会体会一下当年王安石的壮举,如何能不兴奋。

当然了,他们的时间短,人手也有限,将整个玄武湖的湖水给泄掉是根本就做不到的。

但如果只是,将西北角的一片区域的水给放干,两三天的时间,可是勉强能做到的。

而杨素问也正是因为知道这段历史的秘辛,才能想的出来,破解马大忠这个死局的关键方法。

但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

重新将堤坝修整起来,少不得要大动干戈,动用不少人手的。

但这样一来,就极有可能会引起马大忠的警觉。

当岳峰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杨素问微微一笑,看看了朱瞻基又看了看王诚,然后微笑着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顺便还能帮王诚解决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王诚听到这件事居然还和自己有关,当即摆手道,

“我可不行,我帮你打探消息,已经冒了很大的风险了,这么危险的事,你们还是找别人吧,我做不来的。”

杨素问神秘的一笑,

“如果你参与进来,那你到时候该怎么和曹冉解释江千户的事。

你不会真的想按照他的吩咐,真的去烧了江浩家的老宅吧!”

喜欢我在明朝当皇帝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当皇帝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