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威权立矣!(1 / 2)

第241章 威权立矣!

夜幕徐徐降临,文彦博半闭着眼睛,听着歌女婉转的小唱。

文及甫悄悄的走到他身边,蹲下身子。

“什么事情?”文彦博问道。

“大人……”文及甫将一张,还带着油墨味道的小报,递到了文彦博手中。

“这是今天忽然出现的一份小报……”

文彦博没有看内容,只是问道:“一份小报而已,有什么特殊的吗?”

文及甫道:“大人……它是印的……”

“印的?”文彦博立刻坐起来。

他可太熟悉小报了!

确实不像手抄,有些类似版印,但没有版印清楚、分明。

而如今那位,不过幼冲,却已经盯上了那个可以成为皇权辅助工具的小报。

等他长大了,亲政以后。

“开封府的铺兵们看到了,也不敢动手……”

“据说是有人在散发……”

长明灯的灯光,在帷幕外随着晚风摇曳着。

宰执大臣就等着伤脑筋吧!

文及甫蹲在文彦博面前,低声问道:“大人为何说有趣?”

赵煦躺在御榻上,望着头顶的殿梁。

所以,一开始的小报首先都是在瓦子、勾栏里出现。

作为曾经的宰相,文彦博很清楚,在大宋皇权和相权,一直在不断的博弈中平衡。

第一版第一页,全文写了宋辽新约。

所以,这种人不升官,天理难容!

但同时,这样的人,也太过可怕。

“开封府蔡元长都不敢管?”年轻的韩壁大惊失色:“这‘汴京新报’的背后之人,这么厉害?”

官家指挥河防,亲旨出封桩库钱帛,大获成功。

冉冉檀香,驱散着初秋的蚊虫。

既是为了自己好——他要长身体,需要足够的休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于是,一个八岁的官家,就已经建功立业的奇迹就这样出现了。

因为韩绛知道自己老了。

文彦博点点头,将这所谓的汴京新报上,用着一行竖排的‘第二页’三个字,以类似骑缝的办法,分开的版面。

一些小报,甚至干脆就是那些瓦子背后的大人物所豢养的。

文彦博看着这汴京新报的内容,越发的感兴趣了。

于是,也懒得再说,只是抓着手里的‘汴京新报’,慢慢的靠在塌上,悠悠的说道:“将来的宰执们,可就有得头疼了!”

因为小报的出现和盛行,是在庆历之后。

但是……其中内容,却叫文彦博眼睛亮了起来。

但是,河北洪水退去,河防安然无恙的消息传来后。

首先,河北民心、军心,特别是那些拿了官家赏赐的禁军、厢军,从此就都将归心。

将那位染指舆论的试探,扼杀在摇篮里。

丘八们就是这样的。

他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做完自己最后的一个宰相任期。

……

过去蔡确在台上,蔡京就是蔡确最坚定的支持者。

没有用任何典故不说,就连文字也尽可能用的是结构简单的字词。

谁敢碰这个事情?

碰的不好,就是满门受灾!

朝野上下谁不知道,现在福宁殿的主人记忆好,而且特别能记仇呢?

这好像是今天上午才敲定的盟约吧?

所以,肯定不是雕版,雕版根本来不及!

韩壁却是深吸一口气:“难道是高家人?”

甚至还有了名字的小报。

“大人……”他的孙子韩壁,在他面前报告着:“此物今日下午开始,就在整个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散播开来……”

文彦博道:“自仁庙迄今,历代官家,对小报避之唯恐不及,想方设法的躲避窥探……”

而蔡京这样的人,恩情未必会报,仇却是肯定会尝!

韩壁看着祖父的笑容心里面多少有些发毛,他小心翼翼的问道:“难道不是高家?”

不过,这和他文宽夫有什么关系?

反正他文家未来几十年也不可能再出什么宰执了。

再感受着纸张,质量一般,是大相国寺那边文房店里最常见的纸张。

小报一般都是手抄,数量很少,所以最开始只会出现在汴京城的瓦子和勾栏中——只有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才会为了招揽生意或者维持人气,专门花钱收买消息。

接触下来后,韩绛就已经知道,那个蔡京的能力和才干,在年轻一代的大臣中无人能及!

然而,在同时,这个官员没有任何理想信念。

现在他就已经知道要将小报掌握在手里了。

韩绛就已经再也不想和那位对抗了。

将提拔一大批文官武将,这些人是靠谁提拔上去的?

所以……

他们自己还不清楚吗?

最后,就是章惇、苗授带去的上四军了。

同时,通过制度设计让首相(左相)的权力小于次相(右相)。

韩府。

否则的话,永远都别想有什么进步的空间。

福宁殿。

进而使得相权,完全成为了皇权的工具——王珪的三旨相公之名,其实完全就是拜先帝所赐。

而大宋推崇文治,文治又以治河第一。

字里行间,还有着墨迹残留。

真的只能说人家不愧是父子。

韩绛看着自己的这个长孙,微笑着道:“那可不是厉害这么简单……”

其次,这次河防后,论功行赏。

长明灯的灯光中,帷幕外,一个身影来到了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