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视察
元祐元年九月癸未(28)。
入内内侍省都知、景福宫使、武信军留后李宪为延福宫使(从五品)。
入内内侍省押班、文思副使粱惟简为皇城副使(从七品)。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昭宣使、瀛洲刺史宋用臣为登州防御使(从五品)。
入内内侍省殿头、东头供奉官、提举成都府路茶马公事严守懃,为礼宾副使(从七品)。
说起来,李宪、宋用臣这次升官,其实是搭的粱惟简、严守懃升官的便车。
是两宫想给自己身边的人谋福利。
“免礼!”赵煦上前一步,亲自扶起这位从杂流,甚至可以说是工匠里走出来的文官。
这就是现代天文台相似的设计了。
连带着这三州的大量熟练工匠也一起被挖。
放在现代,这就是国家重点科研示范带头项目的总工。
赵煦没有管这些琐事。
这可是大才!
一个能管理、协调并组织起元祐浑运仪这样的超级机器的建造、建设和研究的大才。
一个不懂政治的科学家,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让赵煦深感满意。
在钞能力的加持下,专一制造军器局的耐火砖技术和反射炉技术,不断发展、成熟。
他可以肆意发挥他的才干,并肆意实验他想要的各种效果。
舆论都跑去骂李宪、宋用臣不知足,贪图官爵,违反祖制去了。
韩公廉能知道拍马逢迎,能知道要紧随赵煦,主动将九章算术和勾股几何的表达方式,变成赵煦交给宋用臣、沈括等人使用的数字、符号。
韩公廉道:“臣意用是用古法,使天文官坐浑仪内……”
科学是离不开政治的。
苏颂听着,就非常雀跃,而韩公廉更是激动不已,当场纳头就拜:“臣愚钝粗鄙之文,浅显单薄之见,安敢当陛下如此赞誉?”
哪怕是现代国家也是及其罕见的人才。
没办法,人过留声,雁过留痕。
元祐浑运局,获得的支持力度和政策空间,是历代所没有的。
冯景接过来,送到赵煦手上。
只能说,无论什么时代,转移视线都是妙招。
韩公廉当即激动的从怀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呈递在双手。
他看向前方的浑运仪,道:“浑运之器,上可观天象,下能报四时,可谓军国之器,卿能监而造之,事成之日,朕当亲临,以国士褒之!”
赵煦听到这里,点点头,这和他上上辈子的元祐浑运仪设计理念相同。
他抬起头,看向那目测至少十二米高的庞然大物。
在当地大兴土木,大量建设各种高炉,应用各种技术。
于是,韩公廉就像掉进了米仓的老鼠。
于是又对韩公廉道:“朕有意在将来,汇聚天下藏书,将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以为元祐大典。”
“诺!”韩公廉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开始向赵煦介绍起现在的元祐浑运仪的工程进展。
甚至可以给专一制造军器局去函,要求专一制造军器局专门冶炼、制造一种符合要求的材料或者打造一个特制的零件。
当然,现在的浑运仪才只具备雏形。
韩公廉当即笑道:“陛下圣智,臣略学一二,已觉妙用无穷,可受用终身矣!”
“哈哈!”赵煦开心的笑起来。
“苏公……”赵煦抬头看着那眼前的庞然大物,问道:“朕听说,浑运仪的设计、构思,皆出自苏公所举荐的承务郎韩卿之手?”
经费更是直接从入内内侍省拨付,用的都是内帑,根本不受户部限制。
韩公廉低着头道:“臣粗鄙之人,安敢得此赞誉?”
赵煦听着,眼前一亮,问道:“承务郎管勾浑运局韩卿何在?”
但他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
韩公廉听着微微一楞。
“如陛下所见浑运仪之外观,今已具备……其高四丈,底座宽两丈有余,分为三层,上狭下广……”
他扬了扬手上的册子,道:“卿不错!”
“术业有专攻,老臣虽素爱百工机巧之事,然而,这浑仪之法,涉及天文、算术、测量,更需要具备一颗匠心。”
所以,就把李宪和宋用臣拉上吸引火力。
只是刚刚建好了整体框架,其诸多零部件,还在制造、打磨和研究中。
这一切的一切,加持在一起,玻璃烧制所需要的技术路线,被一个接一个的点亮。
观测台,可以根据不同观测需求而动。
赵煦笑着道:“卿自谦了!”
“善!”赵煦笑起来:“可方便让朕一观?”
“回禀陛下,臣身上就有一卷……”韩公廉答道。